建筑是“衣食住”中的第三项,是一个民族在整个地理、地质、气候、政治、社会、宗教,和一切问题影响下的产品。人类在物质或思想上有任何的变迁,建筑便极忠实地反映出来,所以欧洲的史家称建筑为“历史之镜”是一点不错的。
中国的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生命最久,散布区域最广的一系建筑。欧洲的建筑,在各个区域里随着他们各期各地的民族文化兴盛衰亡,而中国建筑却自有史以来是永久赓续的。虽然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受过外来宗教的影响,在政治上受过异族的统治,但中华民族却仍保持其数千年的特征,自成一个伟大的民族。以整个的中国建筑讲,它所反映的正是这个民族的伟大的性格。
“上古穴居而野处”,是伟大的黄土地带居民得天独厚之处,到如今晋、陕、豫一带,“土窑”还是一种冬暖夏凉最舒适的住宅。“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中国的木构建筑便开始了灿烂的伟业。
秦汉统一天下,遂有“阿房”“未央”,为分裂的诸侯所不能,建筑于是反映了政治。佛教传入而有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和以后六朝、隋、唐、宋、辽、金、元的佛寺。道教的教义有许多是采自佛典的,所以道观的建筑乃至天师像的布置,也是模仿佛教。
清代宫殿、苑囿之盛,一则反映清初承平时代丰富的国力;一则表示清代所承受自前代遗产之厚。残毁的圆明园所记录的是帝国主义的蹄痕,而颐和园却是大清帝国海军的变相。
清末民初的大理院和许多上安“狮子滚绣球”的“洋式”建筑,一方面反映西化东渐,审美标准(乃至一切标准)之混乱;一方面表示社会经济之衰落,用不起真材实料,而代之以水泥假石。无论从哪方面着眼,建筑都是时代的反映,一部忠实的史录。
在结构方面,中国建筑所用的木构架法。先立柱,次安梁、檩,然后砌墙加门、窗。檐下用斗栱为立柱与横梁间集中荷载的过渡部分。斗栱随着时代而异其形制,古者大而简,迟者小而密,是鉴别建筑物年代最明显的标帜,为中国系建筑独有的特征。
这次假万国美术会开这小小的展览会,是想在营造学社所曾研究过的建筑物中,用极少数的照片、绘画和模型,表示中国建筑——至少为结构和形式方面——演变之大略。并且把我们祖先所传下来的许多宝贝,为一般人所不甚注意者,介绍给大家。
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