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X先生:
今天,我从我的工作里抬起头来,阳光已经软弱无力,可以用来写信的时间照例浓缩成了一个小时,实际上我不想把时间弄得如此分秒必究,如果我是个赌徒,给你写信不亚于走入一个巨大的赌场,如果我喜好吃荔枝,给你写信就是生活在荔枝园内的盲人,醒来伸手摘荔枝,而且荔枝正当季。
昨天跟我的导演朋友请教,如果想要拍一个电影,有了故事,她接下来怎么实现呢?她说,首先要找演员,找什么人来演什么角色,然后要找拍摄的空间,找那些场景去实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然后她需要美术让场景的细节具体化,而灯光让当日的场景光线和氛围合乎她的要求。
所以,关于氛围,我当然有很多心得。写小说本质上就是制造氛围,情节推进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小说可以大段大段地缺乏情节,人物啥也不干,也不说话,也没有表情,你营造了街巷的氛围,营造了天空和街巷的关系,营造了一个小城在午夜两点仅有的一点灯光,和树影与月色的关系,这不是抒情散文,想想之后一个女人独自一人走进林间,她躺下,她打算好好地休息一下,从她的家庭里面逃脱出来,不做妻子也不做母亲,只是跑到小树林里手脚张开地睡一觉。
小镇上的郊外,初冬天气,晴天,有微弱的光,独自出门的女一号,她要干的事无法理喻,但是在小说里面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氛围给了她空间以及情绪的合理性。
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什么样的氛围里,发生什么样的事会比较好。情欲的氛围一定要罗曼蒂克吗?不一定,有反差的氛围也不错。在公司的杂物间,一对男女打算在仓促中来一发,同事们的午休时间,白炽灯高悬发出一点儿噪音,她坐在窗台上背对着光,可以想象,逆光勾勒出来她身体的形态,也许她比较胖?男一号迎面顶上,如此而已,他们能够听到电梯间电梯到达叮咚的一声,或者幻听到工人来杂物间敲门,慌乱,激烈,短促,释放。挺好的。
足够有质感的氛围,值得为此死一个人物。值得他吼叫,值得她奔跑,值得所有的人向同一个地方张望,光线昏暗的狭小空间、开阔的废墟、一望无际的草原里,一辆暗夜中开来的车,我喜欢故事发生在冬天胜过其他三个季节。
二十年前,我们一起在四元桥下散步,沿着一条宽阔的水沟,从四元桥走回我的学校。你还记得有一对小情侣从草木间慌慌张张跑出来吗?我至今记得那个女孩梳着辫子,男孩穿着深褐色的夹克。那是夜里七点半,二十年前的十月中旬,北京已经开始有了进入冬天的迹象,转向微黄的树叶和变瘦了的草梗子。我们认识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年,超过了我的半辈子,超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有些工人一生的工龄。你总是说,我的手适合弹钢琴或者做妇科手术,我观察了一番你的手之后发现,它们有绝望的倾向,你想要自杀的次数一定超过我,很多倍。那段时间,那之后,你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无所谓者。
时间杀害了很多东西,包括死的欲望。一个人连死都不想死了,他一定不是恢复了生存的意志,你读了那么多欧洲人跑到亚洲来搞东搞西的历史书,一定非常清楚。
明天我再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心得,挺有趣的。
2018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