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水以纪年

说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平常那么离不开水,要以水滋润精神的同胞们,在金场里,十天半月都不洗一次脸的时候却很多。这就像瘟疫扫过一番或者赶着一场荒郊里的时髦一样,我很快就见怪不怪了。只见他们一个个黑眉糊脸,眨巴着镶在“黑框”里的眼睛在沙堆间晃来晃去,环境和人的变化让我有一种身处沙漠的感觉。然而,这里却不是沙漠。理智马上告诉我:挖金子是苦活累活,金客几乎每天都是泡在汗水和沙子之中的,加上这荒僻之地的紫外线总是那么不近人情,不出三天,长得很白的人,全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其脸颊、脖子一下子像阴影似的变黑了,看上去简直就是刚刚下班从矿井下蹿出地面的煤矿工人。

入乡不仅得随俗,还得随气色、肤色。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来到了这里,在荒野的阳光下站一会儿,哪怕是戴着草帽、凉帽,紫外线仍会见缝插针、长驱直入,皮肤被灼伤、变黑、脱皮是自然而然的,是依次递进的,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尤其是我这种久居办公室的人,就是在阴云密布的雨天,就是躲着太阳,依旧经不起紫外线穿云破雾的烤灼,不一会儿,皮肤马上就会变暗、变黑。就这样,过不了三天,整个头脸就成了一件古色古香的“青铜器”了。

一起干活的金客们可怜我这个“书生”,常开玩笑说,像你这样贪恋阳光的人,有两种办法护肤:一是坚持不刮脸,任胡子野蛮生长成荒草,或者森林,由此形成一层保护层,以抵御紫外线等的侵袭,等你回到低海拔的学校,开课前刮了胡子,再好好地睡上两三天,恢复脸色就指日可待;二是坚持不洗脸,让汗水和污垢堆积成第二层皮肤,把一张老脸全然交给自然,任它被烤晒得了,等回到家里,来一次“秋后算账”,就像举办一场告别仪式一样地用香皂洗几番,这脸部生态就会恢复原貌。

哈哈,抵御紫外线的大坝就这样在众人的七嘴八舌中形成了不止一座,并坚定地横在我的眼前。

他们说的都有几分道理,方法确实很好,但我很难适应这一切。因为,在祁连山腹地深处,一直不歇地干了两天活之后,我感到非常不适,有一种强烈的被笼在罩子里的沉闷和压抑。于是,有一天,趁着大伙儿吃中午饭歇工的间隙,我费尽周折找来一盆水放在帐篷前,靠中午的阳光晒热了,然后,我脱了上衣,就地大洗起来,并用备用的一壶清水,最后冲淋了一遍。这一下子就有一种麦苗破土而出的酣畅与舒适。但没过多久,我就感到恶心,伴以头晕眼黑,头重脚轻。尽管如此,我逞强坚持在沙窝里继续干活。可是,不一会儿,禁不住食物的反扑,我不得不离开沙窝。还来不及走到一边的草地,我便将中午吃进去的几大碗清水面片连同胃里的酸水一股脑儿全吐到了地上。我拼命站直了身子,却再没力气睁眼看人,更没力气干活了。这时,我身边的马掌柜摸摸我的脉说:“这是受阴了!傻孩子,出山水哪能当驯服过的水用呢?水是认人的,人与水都有个磨合的过程。你是知识分子,为什么忽视了这一常识?”说完,他拿来两瓶藿香正气水给我。

我说:“这药一次只能喝一瓶。”

他说:“不行!这里是金场,得喝两瓶。”

常识胜过使用说明,我听了他的话。尽管如此,一整个下午我仍旧睁不开眼睛,就像一团泥巴一样蜷缩在帐篷里,昏昏沉沉一直睡到次日,这才雨过天晴,并逐渐地缓过劲来。

又能上班后,几个老人有点事后诸葛亮般地说:“金场里倒下的都是逞强的人,对海拔和气候等自然的力量不服不行,它们胜过高压线!尤其是水,你不得不谨慎使用。在我们的观念里,水是一件衣裳,你就得按规矩随季节变化穿它,顺从它才是。”哦?我听得云里雾里,但觉得新鲜难得,这些话就像带着点蒿草味的深山空气,直入肺腑。自此之后,我发现,金场里的几个老人,每天一有空就都拎着一个塑料壶围在锅口准备洗浴的热水。据他们说,冰冰凉凉的出山水还没被驯服,这都是带着野性的,稍有疏忽,就会把人击倒,好多病就是因为用水不当才落下的。而完整地按照规定的程序洗浴就是调理疾病的药物,它们能克服和制衡出山水中包含的眼睛看不到的不洁。至于程序复杂的洗浴的作用,则是人心的根须、出门的盾牌,没有它,人在这荒野里是一天都待不下去的,更何况金客一出门就是一年半载。

就这样,我们在金场里说着这严肃的话题,也没有停止干活。有一天,说着说着,我们竟说起冬泳。有人钦佩冬泳者的勇毅,就说:“那真是厉害,那得需要多大的自制力和战胜自我的力量。”有人则坚决地表示怀疑,说:“那是在内地,内地冷水再冷也不钻骨头,海拔放在那里。要是在青海托勒的五岭沟里,海拔四千米以上,你让他试试,非得当场冻死不可。”

在到五岭沟之前,我始终认为,家乡的热和冷与别处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零度是热冷之间唯一的界限,这就像是横亘在青藏高原上的祁连山一样不可撼动。在我的海拔只有两千五百米的家乡,为了赢得打赌的胜利,有一年的十一月上旬,我曾在漂着浮冰的河水里挽起裤管来回走过一次,在冰水里少说浸泡了有几十分钟,这都还没有被冻僵。可是,在五岭沟一点儿也没有结冰迹象的水里,我每洗一次脸都得咬几次牙关,那种跨过皮肤直钻骨头的生冷比明晃晃的刀子还要尖锐。这是一条在石头尖上健步如飞的溪流,其轻盈、飘逸的身子让人不由想起鹰隼;其纯洁如缎、明亮如练的色泽总让人想起一把把淬过冷水的刀子。所以,金客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轻易触碰这水的。为此,那些白天干活不戴手套的人,到了晚上清槽子、出盆子时,都会戴上长袖的塑料手套。即便这样,完成工作后,每一双手都被冻得红肿,宛如一截截紫红色的蜡烛,不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缓冲和适应,是回不到原有的温度的。马掌柜告诉我,在这里,手被冻疼、冻僵以后,千万不能马上近火或一下子焐热,否则会落下冻伤,疼得没有地方钻。

冷热之间有一条我们看不见的过渡带,它像河,需要慢慢渡过。身处金场,常识就这样与祁连山一起一点点冰冷地横在眼前。我暗自嘀咕:山水猛于虎也。怪不得这里好多人习惯于多日不洗脸。

难道金客们就这样谨防着水的危害而彻底远离了水吗?

不见得。

有一天,和我同一顶帐篷的同伴得知家里有亲人去世了,他急切地想找到一壶水,来表达自己的礼仪。但一时找不到热水,他便只身走向远离人群的一条小河。我对他说:“我曾因用冰水洗脸险些重病一场,万不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而他却含泪说:“今天哪怕天下刀子,河流生冰,这个水我也是不疏忽的。”说完,他转身就走,他说话的神情,有一种决绝和悲壮。

在与他们的长期交往中,我还发现,有些人一旦遇着心慌意乱、噩梦连连、老打不起精神的时刻,就会想办法找一壶热水,吊起水桶,用早已习惯的方式冲澡,排遣心头的郁闷。马掌柜看我一脸狐疑,就告诉我,水通天地,水洗百污,对于金客来说,一捧水,就是一番心境;一捧水,就是一段光阴。好些人在金场习惯了以水纪年记事,以水克服山中无甲子的困难,硬是把自己的一身水与一个寂寞的夏天交织在一起,借此回顾过去。

因此,在惜时如金的金场里,掌柜们虽然大都不允许金客蹲地久便,但都很宽容那些换水的金客。在我们那个沙窝,马掌柜专门买了一个蒙古包,用帆布将其隔成了六个小隔间作为金场的浴室,每个隔间都挂着吊桶,允许金客随时冲澡。金客们将此叫作换水。正因为有了这顶帐篷,整个夏天,虽然金场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都是机械式地挖沙淘洗,但金客们却以此关照自己和别人,也常把它当成淘金生活中的一项福利和乐趣。

有一天我去其他沙窝串门时,看到那些经济条件不允许置办一顶帐篷作为浴室的沙窝,人们就在大山一角有遮挡的地方或者略显隐蔽的地窝子里围一条布单作为临时洗浴的地方。看我因为用冰水洗头而感冒,我们沙窝的马掌柜说:“你以后不要这么莽撞了,如想换水,就直接告诉我,我烧热水给你洗浴。这金场里,有了一身水,我们就什么也不用怕了。水是我们的胆气之源,活着一身水,我们哪管得了其他!”

正因如此,金客之间有时为了一壶热水会发生口角和争夺。好几次,我劝止了他们的争抢,但事后我心虚不已。因为,在金场里,生命的风险潜滋暗长,虽然金客一个个看上去身强体壮,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气若游丝,不堪一击的。我亲眼看着我们旁边沙窝的一个中年人嘴皮一青,当场咽气。在金场的日子里,我不断听说有人因为多吃了一碗饭,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的消息。要是因为我的劝阻而耽误了谁的水,那可是比欠经济债更加难以偿还的情感债呀。

即将离开金场,我让金客们再说说关于水以及换水的故事,坐过牢的马五老汉给我说:“咱这个民族活的就是一壶水。在监狱里,同样是重刑犯,临死的时候,别人的要求不是见一回亲人,就是痛痛快快地吃一顿,而咱们走到尽头时,祈求的不过是一壶清水,一壶按顺序洗三遍的清水。人在绝境,有了这一壶水的慰藉,大都死而无憾了。”

金场的马凯曾说:“不同海拔的水有不同的个性,我每到一个地方不换这个地方的水,就总打不起精神,水就像救生衣一样,是救命的东西。”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还告诉我,祁连山的羊到了东部农业区大多会死掉,这是因为水土不服。按理说,由高海拔地区到了低海拔地区,温度更适宜,氧气更充足,应该活得更健康才对,而羊偏偏就死掉了,这还是因为水土。要是羊也能够像人一样会换水,说不定就能活下来。水土,水土,人的适应性是否就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在金场,让我难忘的还有,金客们回家,一般是早晚结冰的秋季,离开前他们也不忘换一换离开金场的水,这是谁都不肯忽视的。因为,洗澡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告别仪式,还是一种防病的方式。他们举了个例子,说有一个金客忽视了这一告别仪式,到家后就犯病了,是怪病,人一旦抽起风来,就会胡言乱语,听着都让人不寒而栗。

但无论怎么说,这终归是个卫生习惯,更是已经固化在深层心理之中的习俗。在离开金场前,我本来决定在山下的亲戚家洗澡换水,再赴新疆参加一个文学笔会。在听了他们的故事之后,我将我的汗水和污垢一点不落地留在了日夜奋斗了一个多月的金场,并将这种习惯和在这里学到的关于换水的知识带到了新疆的笔会和今后所到之处。

带水远行,我的心里从此多了一方灿烂的明镜。尽管它远挂在早已消失了的金场,却一直映亮着我在黄泥小屋和城市套房里的每时每刻。

2016年12月17日初稿
2020年9月3日修改 lID5jHNEYBE5X/TqzAo3qNxLwZ+IYN9NZ0sRs2FFWBOZIjnObpgolzo13jQjov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