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非常精致的动物,上天最初给予人的一切都是最为精妙、最为均衡的,不多不少,刚刚好。可是,与此同时,亦让人性贪吝。由此,我们则无缘守得住这种大美、这个度。因此,疾病不招自来,致使我们不得不生活在病态之中。
来时一条命,去世一身病。当病积累到无可救药,无法调整变通了,我们知道,我们的路也已走到头了。
人生自古谁无病?病,简直就是人的常态。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病是不要命的。它们只是一个个生命的课堂,让我们懂得自己,懂得自然,懂得节制,还懂得许多许多,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感悟。从这个角度说,病也是食物,也是阶梯,它会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怪不得《文汇报》一篇题为《没病的人是无知的》短文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和转发。
我常常认为,人最健康的心理往往就在病中。以病为坐标,人才能最精准地反观自己,发现自己。林黛玉病恹恹一副仙骨,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灵魂的冰清玉洁;轮椅上的史铁生,让我们体会到人的孤独和无助。
病是一面镜子,越擦拭,越无尘。病让许多伟大的灵魂从此屹立,不断拓展出人类认识水平崭新的地平线。
病不仅是人类共同的魔咒,也是不同地理方位的另一张面孔。中国南方蔓延的一些皮肤病、疟疾等疑难杂症未曾在北方常见。曾经流行在西部牧区的鼠疫以及包虫病等在东部少见。大多数的疾病依旧处于小国寡民状态、封建割据状态。我的家乡大通是有名的煤都。受此天赐宝物,大通的农家一直享受着煤炕和烤箱的养护,很少有腰腿有顽疾的患者。可是,因为人为的疏忽,大通较多少儿烧伤和煤烟中毒之患者,为此搭上性命者几乎年年都有。
如今,工业,特别是化学工业的无孔不入,全面打开了疾病的潘多拉魔盒。我所知道的是,诸多化工厂周围的农民多患癌症,水泥厂周边的村民总是呼吸不畅,井下的矿工较多患尘肺病。
数年前,让全国人民闻风丧胆的萨斯(SARS)病毒,与我们的胡吃海喝不无关系。还有,防不胜防的糖尿病、抑郁症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疑难杂症,哪一种不是人类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的苦果?
在省二医院看病时,我从疼痛科大夫那里了解到:青海农村的打泥炕因为燃料的潮湿以及制作材料的不科学,成为各类风湿的病原点之一;北方农村腌菜、泡菜的传统导致了相关癌症比例的持续上升;流行在各地自建房上的玻璃封窗虽然利于取暖,却直接阻隔了新鲜空气,让房屋都不能从容呼吸了,况人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习俗还会致病一方人?可能医生最有发言权。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类有一千个自作聪明,就有一千种哭笑不得。病是我们自酿的一杯苦酒,对此,我们只能自作自受。何况,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调节器,据说,百分之八十的病不用管它,它自然会好。
可是,生命不息,聪明不止。我们发明了那么多的治疗方法、治疗通道。中医、西医、回医、藏医。外科,内科,肿瘤科。医院,防疫站,卫生院。还有夹杂于大街小巷、城乡四处的大大小小的药店,江湖郎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筑起了一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钢铁长城。
更为奇怪的是,一旦真的得病住院,常感叹一床难求。别说是省级的著名医院,就是乡间的卫生室,患者都很难挂上有名气的医生的号。三天四天,甚至一周前的号都被预约。由此,医托满街飞,医疗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产业链,这一旦进入,就是一条幽深的隧道,轻易走不到头。
住院早已成为有些人的常态生活,就像住宾馆一样的稀松平常。可是,世上的事,哪能逃脱得了辩证法?常言说,萝卜是菜,便宜是害。那些长期泡在医院里的人往往成为受害最严重的人。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左右开弓、齐头并进中,人自身的免疫力日益减弱,以致越住院越体弱了。
原来,医疗过度跟医疗不及时一样可怕呀!小病大治的背后有着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现在是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就是在这样的医疗环境面前,餐前血糖曾经上升到十八,我还陶醉于“八就是发”,不敢轻言住院。老实说,我至今最害怕的便是住院。十多年前,看着钢铁一般的儿子无奈地躺在透析室里,我心如刀绞,不忍目睹。可是,关于生的一线希望,让我们一家不再心疼东挪西借的大把金钱和儿子遭受的一切痛苦,开始了透析。尽管如此,才只二十岁的他,经历了万般痛苦,搅碎了我们一家的心之后还是走了。那一年,我刚四十岁,遭受中年丧子之痛,随即提前留下遗嘱:“将来某日,一旦身患大病,绝不轻言住院。”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死亡面前,一切的人为努力都收效甚微;在要不了命的疾病面前,哪怕是一个最朴素的偏方,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犹记得小时候积食发烧,昏迷不醒,没钱去医院的父母轮流着在灯盏上焐热了手心之后用手心里存留的那一点温度敷我的肚脐眼,我终于在摇曳的灯光下睁开眼睛,要吃要喝,给贫困的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惊喜。
凭着贫困岁月里农民们用荆芥、柴胡、草果、花椒等熬煮茯茶化痰醒胃的方法,我的一个做了大半辈子西医、现在已是专家的老同学,竟成功治愈了一名患者不思饮食的慢性病,这让他自己都感到惊奇。
大道至简!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民间流行着“缓病”的说法。他们认为,病是过快的生活节奏破坏了人原有的生物钟之后的一种机体反应,人只要停下奔波的脚步和放下悬在空中的心,身体便会回到原位。时间是最好的药物。时间是最神奇的医生。
中医倡导的一些观念至今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今日之病,多源自超负荷。超负荷工作,超负荷思考,甚至超负荷快乐和享受,让人的情绪和五官以及肢体不堪其累。为此,很多医生倡导减负。减肥者不吃晚饭,僧人倡导过午不食。各大宗教皆有斋戒功修。有哲言道:饥饿是药物之母。如今,不少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乐于斋戒。在一个物资充盈的时代,节制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与迫切。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辩证法在医疗界的具体呈现。
就身体健康而言,饿其体肤也许是一种健康修炼。猎人最懂得“鹰饱不逮兔”的道理。品酒师为了保持感觉新鲜如初,一辈子不用化妆品,不进餐馆,不吸烟,不赴宴,时时处处谨防着浓味的侵袭,简直是苦行僧。可是,他们由此保住了自己舌尖上最健康的味觉。在读书思考中,我暗自琢磨着这一切,总觉得疾病远远不是它本身。
2017年4月17日
发表于《老爷山》《平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