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重大的社会技术变革都需要从长时间跨度和大范围的角度来理解,数字化转型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当前的细节,而是需要在历史的宏观框架下审视其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
数字化转型是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工业革命,然而这场革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期,电子通信技术使得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当时主要是建立信息的基础设施,使得信息可以自由流动。后来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出现信息泛滥、信息过载。这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
本节考察工业革命的历史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探讨驱动数字化的底层动力和发展趋势。通过这种全局视角,我们才能真正洞察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我们把智能革命放在整个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回顾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和范式转型。
●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机械化时代:蒸汽动力带动机械化生产。产业经济创新包括工厂制造代替了手工工厂。
●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电气化时代:电气动力带动自动化生产。产业经济创新包括电力工厂、电器制造、铸铁、铁路和化学品等重工业的兴起。
● 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六七十年代—21世纪初),信息化时代:电子设备及信息技术带动数字化生产。产业经济创新包括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等。
● 第四次工业革命(2011年至今),智能化时代:产业经济创新包括构建出一个有智能意识的产业世界,发展具备适应性、资源效率、人机协同工程的智能工厂,以贯穿供应链伙伴流程及企业价值流程,打造产品服务化与定制的供应能力。
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个人生活和工作方式。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和社交更加便捷,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性。面对智能化变革,个人和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伴随着对物质、能量和信息更本质的研究与更深入的应用。每当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组成元素有了新的理解和洞察,形成新的科学理论时,就会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产生新的技术和产业。如图1-16所示,人类技术的发展就是人们使用物质、能源和信息方式的进化史。
在刀耕火种时期,人类逐渐掌握了对周围物质材料的加工和使用技术,发明了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等工具。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获取能源。太阳能是最基本的能源来源,人们依靠太阳能从事农业活动,如种植作物和晾晒农产品。木材是主要的燃料来源,人们通过砍伐树木和收集枯枝落叶来获取木材,用于取暖、烹饪和烧制陶器等。人力是最基本的机械力来源,人们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劳动。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力(如牛、马)也逐渐被用来耕作土地、运输物品和磨粮等。
图1-16 技术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利用方式逐渐演变和复杂化。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化石能源被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短短的200年里所创造的经济产出,超过了此前几千年人类历史的总和,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飞跃。第二次工业革命围绕电能的使用。电动机取代了蒸汽机,提供了更可靠、更灵活的动力源,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连续。电力推动了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工厂能够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剧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核心范式从物质转向能源和信息。对能量的研究和利用引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引发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生产要素的解放,加剧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农业社会人们自给自足,从居住的土地获取食物,与所在部落的人们交往获取信息。抽象来说,物质、能源、信息这三种基本生存要素都是局域获取的。工业时代之后,人们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通过贸易交换可以跨区域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们获取生存要素方式的变化,分别对应四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的引入、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资源、生活资料高效率流动。公路网络促进了商品的运输,使得城乡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铁路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量,使得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成为可能;蒸汽船和航运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普遍和高效。
●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等新技术使得能量的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全国范围内电力网络的建立,使得能量可以方便地传输和使用,从而推动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
● 第三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使得信息能够快速传递,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全球信息的即时共享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社交方式,企业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整合生产资源,个人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取生活资料。
● 第四次工业革命,知识的流动和智能的革命,给技术、管理、组织、文化带来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智能革命是信息革命的深化,着重于从浅层次的消息传递向深层次的语义理解转变。这一过程强调对信息的意义和意图进行深度解析,目标是提供能够带来实际行动变化的信息。这种信息一般需要通过人来理解,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研究深层次的语义理解,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建立知识模型。
表1-3对比了四次工业革命的科学基础。现在,人们对世界的关注越来越从物质转向信息。数字化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物质、能量的深入组合和创新。
表1-3 四次工业革命的科学基础
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会引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剧变。图1-17对比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要素和社会结构。早期社会的流动性不高,经济活动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整个社会结构比较稳定。技术的突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展,商品、服务、资本、信息和人力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一趋势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加强。
图1-17 对比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要素和社会结构
在流动性不足时,生存的逻辑是抢占资源,拥有地产资源的区域具有相对大的竞争优势。流动性充足时,快速流动、快速学习才是生存优势。信息时代的生存逻辑是开放与合作,因为信息与物质和能源不同,它可以共享,开放和流动让信息更有价值。
随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社会的信息量增多,智力复杂度提高,我们的生存压力也在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企业外部的商业价值网络也越来越复杂。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更复杂的社会结构。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比前几次工业革命要深远得多。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量剧增,迫使我们升级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大的时代背景。
回顾人类的历史,信息是指数级增长的。每次信息技术突破,都会带来人类文明的跃迁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速度的提高使得印刷量增加,进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甚至科学革命。
过去几十年,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促成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以前消息灵通是重要的技能,而现在每天的消息扑面而来,目不暇接。
2005—2010年,消费互联网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消费数据。2010—2015年,移动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数据。2015—2020年,物联网的普及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数据。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像头的大规模使用产生了大量的个人数据。
数据呈指数级的爆炸式增长,数字化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力量,并推动更深刻的时代变革。虽然信息量急剧增加,但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没有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拐点上,数据量剧增超过了人能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极限,如图1-18所示。人无法依赖生物大脑直接处理日益剧增的信息,因此不得不借助于计算机、手机等数字化的工具。虽然我们每天获取大量数据,能随时从网络上查询信息,但获取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大家期待非中心化的网络赋予人们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然而事与愿违,算法生成的精准广告铺天盖地,我们被动地被数据裹挟着。
图1-18 信息量剧增与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矛盾
信息的产生和媒体的传播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量少的时代,可以做调查问卷,可以请咨询公司进行调研。现在信息快速变化,静态的问卷还没做完,情况可能就发生了变化。为了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依赖算法模型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及时进行运算分析。媒体的传播从广播式转变为定制式的个性推送。
企业的业务已经由静态竞争发展为动态竞争,商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信息量更大,充满了不确定性。数字化是维持生存、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所有的产品都在数据层面被重构,这就是库恩提出科学技术革命中的范式变革。我们从关注产品的功能,到开始强调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一切活动。现在的计算机无处不在,未来的一切都将是数据驱动的,整个时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智能化变革。
真实世界的信息是全面而丰富的,而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感知企业的状态,需要将全面而丰富的无限信息世界映射到人的有限信息世界。
数字化是企业应对竞争、提升自身能力的必然选择。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围绕企业的生存位态,锚定企业的战略目标,聚焦和放大与战略有关的数据,让这类数据快速流动、快速形成决策,减少与战略无关的数据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