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波希米亚狂想曲里
樱花盛开

去年的事。早稻田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看《波希米亚狂想曲》了吗?特别好看”,交的作业也是一首受到《杀手女王》歌词影响的诗(诗歌课程的作业)。后来其他学生也问我看没看《波希米亚狂想曲》,说好得不得了,交上来一首赞美皇后乐队的短歌(我教现代诗,学生可以写俳句或短歌)。之后又有其他学生,如此反复,班上响彻了波希米亚狂想曲。

七十年代我上高中时是泡在摇滚乐里的,但没听过皇后乐队。

在我的少年时代,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 聚集了四十万人。我贪婪地听遍了美国西海岸各个摇滚乐队的歌,度过了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憧憬要是再有一次伍德斯托克就好了。我的少年时代绝谈不上明亮,好歹平安地活到1975年,二十岁了;1977年大学毕业,当年结婚又离了婚。1982年去了波兰,1983年再次结婚,1984年生下鹿乃子,搬家到熊本。去之后马上申请了保育园,但没名额进不去。有半年时间,我抱着小婴儿,和一心想工作的前夫据理力争,拼死命做了自己的工作。忙碌得完全没有听音乐的时间,不要说Live Aid 了,外面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我都无暇顾及。

现在学生们都说这电影好,那我就得看看,于是去电影院看了深夜场(我看电影,克莱默在车里等我)。

看完我也觉得特别好,超级好,又推荐给朋友、邻居、在加州的女儿们。与我同龄的几个朋友向我推荐这部电影,我得意扬扬地说已经看过了。去东京时,我拉着小猫去附近的电影院看了第二遍。之后过了没多久,自己在熊本又看了一次深夜场(让克莱默在车里等着)。后来几次飞国际航线,连续在去程的飞机上看了四遍,回程看了三遍。

看前两遍时觉得电影里的一切都很迷人,后来开始对配角有了兴趣。第三次我是为了布莱恩·梅 和约翰·迪肯 看的。

电影主角是弗雷迪 ,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电影。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塑造得非常细腻。罗杰 英俊得闪着神光;布莱恩的眼神有种穿透一切的力量;约翰冷静干脆,就像音乐里的贝斯。

他们在写《波希米亚狂想曲》这首歌时,弗雷迪问布莱恩:“你(因为玩摇滚)丢失过什么?”

“什么也没丢失。”

“就得这样。”弗雷迪说。

我太喜欢这一段了,倒回去看了好几遍(在飞机上)。

还有他们去美国巡演时,弗雷迪把麦克风对准约翰,约翰稍带羞涩地说:“休斯敦,我爱你!”这里我也倒回去看了很多遍。

细想一下,摇滚乐队粉丝的爱,不都是给最中心最华丽的主唱歌手的,很多粉丝喜欢主唱身后不那么起眼的鼓手和吉他手。我想起自己上高中时,我们喜欢校篮球队队员,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英俊个子高的R君。小个子的M君,戴眼镜的K君,大猩猩似的A君,也必有死忠粉丝。电影在这里做得很好,充分理解了粉丝心理。

电影里的罗杰太帅了吧,冲动之下我上网搜索,真实的罗杰更帅。

我在少年时代沉迷的是尼尔·扬。大家搜索一下就会知道。尼尔·扬现在是很老的老爷爷,从前是个深沉内向的好男人,远不是帅哥,曲子也不是帅哥式的流行风。他的曲子有的简单好唱,大多数沉重晦暗。少年时代的我喜欢的是这种类型啊。这么想着,我察觉到电影里一个有趣的点。

扮演罗杰的本·哈迪身上,总有一束光。

尤其是乐队在做电影同名曲时,他们在农场厨房里发生争执,一束光从上方照着罗杰。我认真看了那个厨房有没有天窗,没找到明确答案,感觉更像导演的有意安排。也许导演想让已经很英俊的本·哈迪看上去更像罗杰·泰勒吧。我这么想着,看了第五遍、第六遍、第七遍。

我还认真搜索了歌词,发现电影情节的发展和歌词有关联。感觉这部电影很像一种能剧和文乐,歌与故事紧密融合。我这么感慨着,看了第八遍、第九遍、第十遍。 cPxls3NqdDwj+uE3OfhDSZs472qZp1LRJsxtaHdfrG7KscG6sYD2Qez1pnAzK5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