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宋辽初战

时间:太宗时代 979年 980年

地点:幽州 满城 雁门 瓦桥关

人物:赵延进 耶律休哥 耶律沙 李继隆 崔翰 杨业

事件:高梁河之战 满城之战 雁门之战 瓦桥关之战

前面说了,为了统一天下,灭亡北汉之后,宋太宗马上出兵攻打辽国,从而发动了宋辽战争。

太宗的第一个进攻目标就是燕云十六州。

宋军的第一次大败

战争在979年爆发,由于这时候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因此又被称为太平兴国北伐。

一开始,宋军几乎势如破竹。大军六月中旬出发,几天后便攻抵辽国境内。辽国的东易州刺史投降,宋军继续前进,不久就到达了涿州,辽军也弃城投降。

再往前就是幽州了。这时候距向辽国开战不过十余天,由此可知宋军进攻之迅速与顺利。

一开始,宋军在幽州的进攻也很顺利,在太宗的亲自督战之下,宋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在阵前斩杀了辽军千人以上,并且迅速包围了幽州,向城池发起了猛攻。

至此,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宋军可以说是无往不利。也许正因为如此,太宗产生了对辽军的蔑视心理,以为幽州守军不堪一击,宋军很快就会破城。

但实际情况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幽州守军十分顽强,坚决抵抗,宋军一时间难以攻破。

面对宋军的进攻,这时候的辽帝耶律贤相当恐惧,甚至准备放弃幽州和蓟州,但大将耶律休哥(耶律逊宁)坚决不同意,自告奋勇率军十万去救幽州。他没有直接攻向幽州,而是先往南行军,绕到了宋军后面,再往北疾驰;并且特别挑选了三万名精锐战士,以最快速度扑向幽州。

这时候另外一支辽军在耶律沙的统领下在幽州附近的高梁河畔与宋军对峙。一开始宋军打败了辽军,但当天夜里,宋军突然见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火炬从南边冲来。不仅如此,在火光的掩映之下还有大批的辽军旗帜,显然是一支数量庞大的辽军攻来。而此时耶律沙乘势发起进攻,幽州城内的辽军也冲了出来,三路同时猛攻,宋军顿时大败,全线溃退。但辽军并没有乘势猛追,打退宋军后就结束了战斗。这是979年8月的事。

这就是宋辽战争中的第一场大战——高梁河之战,也是宋军的第一次大败。

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次高梁河大战为宋辽之间的战争奠定了基调。这个基调就是宋弱而辽强。

难得的大胜

高梁河大败宋军之后,辽景宗十分高兴,认为宋军不堪一击,于是不久之后就派韩匡嗣率大军南下攻宋,宋辽之间便展开了第二场大战——满城之战。

满城位于今天河北省中部偏西的太行山东麓一带,这里地势比较平坦,适合辽军骑兵的行动,因此当辽军南下之时,自然会首选这条路。

此前宋太宗也早就料到了辽军会这样做,因此在满城以及附近的定州、镇州等地布置了重兵,随时可以互相呼应防卫,并且告诉镇守这里的诸将找地方伏击,定然会取得胜利:“契丹必来侵边,当会兵设伏夹击之,可大捷也。”

太宗的布防不错,辽军果真不久就来了。宋军在刘廷翰、崔彦进、李汉琼、崔翰等人统领下也北上迎击,两军在满城遭遇。

太宗不但预见了辽军的到来,甚至还准备了御敌之策。他准备了八个阵势,画成八幅阵图,交给了众将,要他们就根据这些阵图来对敌。众将一开始还是按照太宗的阵图排兵布阵,但不久就发现不对劲,因为根据这个阵法,宋军要星罗棋布地在平地列阵,而且各军之间相距有百步之远,没法集中兵力。辽军却是声势浩大,从东到西排列,一眼望不到头。倘若辽军乘宋军布阵之时集中兵力猛冲过来,兵力分散的宋军肯定无法抵挡。所以许多将士对太宗的阵法都产生了怀疑,甚至丧失了斗志。

这时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对崔翰等统帅说:“皇上给我们布置的任务实际上就是要打败敌人,至于具体的克敌之法得根据具体形势来定,现在这样的形势,倘若我们根据这样的阵图布阵,分散兵力,肯定会败!那时候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集中兵力发起攻击,这样才可能取胜。虽然违背了皇命,但赢得了胜利,不是比打了败仗丧师辱国要好吗?”

一开始崔翰等人还担心,这时候赵延进和另一位将领镇州监军李继隆说:“有了罪我们来担当!”崔翰才同意了。于是宋军集中所有兵力,列为可以互相支援的前后两军,并且先派人去辽军那里诈降。韩匡嗣果然中计,虽然耶律休哥提醒他这应该是宋军的诡计,但韩匡嗣不听,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宋军的投降,没有要求部下做好战斗的准备。这时候突然听到战鼓喧天,满天尘土飞扬,只见飞尘之下大批宋军猛冲过来,韩匡嗣大惊失色、仓皇失措,其他辽军将士也是这样,在宋军的猛攻之下很快崩溃,许多士兵在高山坑谷中摔死,宋军一路追到遂城,“斩首万余级,获马千余匹,生擒其将三人,俘老幼三万户及兵器军帐甚众”

这就是满城之战,以宋军的大胜告终。

这是979年10月的事,后面将会看到,对于宋军来说这样的大胜是相当难得的。

杨业的崛起

这次失败令辽帝觉得颜面无光,很快又派兵南下,再攻大宋,于是就发生了宋辽之间的下一场大战——雁门之战。

雁门这个名字听上去耳熟,不错,就是著名的雁门关。它位于过去的代州即今天山西省中北部的忻州市代县一带的雁门山上。之所以叫雁门关,是因为关口两边有山东西对峙,形状如门,经常有飞雁出入其间,因而得名。也就是说飞雁也不能飞过它的上面,只能从中间穿过,足见其高耸无比,是古代的“天下九塞”之首。这里东西两面都是险峻的高山,只有中间一条通道,而且道路十分崎岖,易守难攻。

这次辽军南下攻宋,就攻向代州,而雁门关正位于代州,于是宋军在潘美的统领之下,在这里与辽军展开大战。

关于此战究竟哪个人功劳最大是有疑问的。一种说法是潘美,因为这时候的潘美是宋军统帅。

这个潘美就是古代著名小说《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在小说里潘仁美是反派,史书中的潘美并非如此,他作战相当勇敢,也立了不少功劳,例如这次的雁门之战。对此《宋史》有记载:

当辽军到来时,正好潘美在这一带巡行、安抚军民。他见辽军万余骑兵将至,已经靠近了营寨,便当众宣誓,要大家奋勇作战。正是在他的激励之下,宋军突袭成功,大败辽军。

但《宋史》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次雁门之战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著名大将杨业。

杨业不但是宋朝,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将之一,特别是以他为代表的杨家将故事在中国民间影响极大,是大众熟悉和敬仰的古代将军之一,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卫青、霍去病、岳飞等少数几人。

杨业是太原人,父亲叫杨信,是北汉的麟州刺史。据说杨业从小不凡,武艺高强又胸怀大志,而且是打猎的高手,每次打猎的收获都比其他人多得多。他曾经对同伴们很豪气地说:“将来我领兵打仗的时候,要追击敌人就像追击这些猎物一样!” 将自己视为猎人而将对手视为猎物,这是何等的自信!

因为武艺高强,杨业刚成年就从军,和父亲一样追随建立北汉的刘崇,很快就以英勇善战、所向披靡而闻名遐迩,被北汉人称为“杨无敌”。

后来宋太宗征伐太原,杨业率军迎敌,但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杨业再勇敢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拯救北汉,何况这时候的北汉阻碍中华一统,这也是杨业所不乐见的,因此当看到太原已经不可能守住时,他就劝刘继元投降,以保全百姓。

刘继元最后听从杨业的建议投降了。太宗早就听闻杨业大名,特意召见了他。两人交谈后,太宗非常高兴,封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还有其他重赏,总之对待杨业十分亲厚。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也使得杨业愿意为太宗与大宋江山肝脑涂地。

此后之事就与雁门关战事有关了,对此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因为杨业熟悉边防事务,太宗便让他负责代州一带的防务。正好辽军向雁门攻来,杨业率领手下数千骑兵抄小路到了雁门关的北口,绕到了南下的辽军背后,发起攻击,大败辽军。

这就是雁门关之战。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潘美和杨业都有功,他们是分进合击,潘美从正面阻击,杨业从背后夹攻,才使得辽军大败。

这是980年的事,经过雁门关之战,辽军对杨业是又敬又怕,太宗也更器重、信任杨业了。

辽军打通了南下攻宋的门户

辽宋之间的下一场大战是瓦桥关之战。

瓦桥关之战同样发生在980年。

这年底,由于在满城与雁门关接连失败,辽景宗很是不服,于是亲率大军二十万人,再次南侵。

不久大军抵达瓦桥关。

瓦桥关位于河北中部的雄县(今河北雄安新区),从这里西出可至保定,北出就是幽州,东可从大清河(即过去的易水)入海,南部就是宋朝领土了。只要占领了这里就可以直逼宋朝内地。

由于瓦桥关地理位置重要,太宗在这里布置了重兵防卫,统帅是张师。

不久,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在瓦桥关之东与宋军大战,张师率军向辽军猛冲,两军激战。辽景宗亲自上马,在前线督战,这使得辽军士气大涨。耶律休哥更是几乎单枪匹马地冲入敌阵,犹如当初关羽面对颜良统领的河北兵马,阵斩颜良一样,竟然在阵中斩杀了张师。

主帅一死,宋军群龙无首,很快大败而逃。

辽军继续进军,第二天,宋军在易水之南再次列阵,与辽军大战,但此战又是宋军大败,主要又是败在耶律休哥手上,“休格(哥)遂率精骑渡水奋击,南师大败,追至莫州,横尸遍野,生擒数将以归”

这就是瓦桥关之战,以宋军大败而结束。此后辽军占领了瓦桥关,打通了南下攻宋的门户,对宋军以后的战局十分不利。

太宗不久亲自率军北上,到达瓦桥关以南。

他派出杨业镇守这一带。由于辽军已经被杨业打怕了,一时不敢再度南下,宋辽之间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 Kms4EfN0LIVaAKoCPwBIuVZNgrqKISyX9gEfcRoOEDJkt4UkPomNxwHC6MhyQQ2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