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禅文学和书法中最著名的一个字了。在字源上,“无”与“舞”同源,其甲骨文形态像盛装打扮的一男一女做着舞蹈动作。这是否正象征着“无”即萨满在跳舞时想要达到的精神境界?抑或如民俗语源学解释的那样,它只是代表一片被烧尽的森林?
公元前4世纪左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过这样的话: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通过一个《无门关》中的公案,“无”被广大修禅者和习茶、习武之人所认知。公案如下: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无门关·第一则》
这个公案从13世纪起就困扰着众多禅僧和修禅者。无门慧开撰写了《无门关》,使它成为有志修禅之人需要跨过的第一道难关(而无门到了70岁时曾以头撞柱,就是为了参透其中奥义)。这宗公案中最有意思的是,虽然“无”常指的是“没有”,但在这里却意味着佛教徒追求的精神境界——无心。
对于这个公案,无门继续说道:
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
四生
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著。
无门随后颂曰:
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再看这则故事:
武士细川成之(1434—1511)成为赞岐
守护后遁入佛门。一日,一位禅僧造访成之,此时已年迈的武士告诉禅师,他最近去了一趟熊野
,并画了一幅纪伊半岛
的风景画。他展开画轴,却是白纸一张。禅僧惊讶于这幅画作的空无,称赞道:
毛笔高似须弥山,
黑墨广可盖九州。
一张白纸空无画,
无可吞尽万形相。
茶道中所用的字轴,很多都围绕着“无”这一概念,彼此间又有细微差别。至此,我们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