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庭审中没有被深入挖掘的犯罪动机

在这起案件之前,勇一郎从未惹出过严重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会犯下虐待女儿致死的罪行呢?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地挖掘他的犯罪动机,因此建议进行“情况鉴定”。

这件事一拖再拖,终于在二〇一九年年末开始进行,但在公开审判时,却丝毫没有提到勇一郎虐待女儿致死的背景。

“情况鉴定”是指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对被告的性格、智商、生活习惯等进行分析,找出其犯罪动机。在为加害者家属提供支援时,与其说情况鉴定是为了减轻刑罚,不如说是为了帮助加害者改过自新,情况鉴定在帮助加害者改过自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情况鉴定,有可能发现连被告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在监狱中,加害者与外界见面的次数和对象都是有限制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改造。因此,仅凭加害者自身的力量,很难认真地反思自己的罪行。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许多罪犯。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在判决结果下来之前就能认识到自身问题并准备服刑的罪犯,与那些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问题就直接服刑的罪犯,在刑满释放后的生活会有显著的差异。从被逮捕到公审开始通常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期间是否能够改过自新,辩护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勇一郎案件的辩护律师是国家指定的。这两位律师缺乏处理虐待和家庭暴力案件的经验,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对刑事审判也不够熟悉。即便勇一郎主动请求他们帮助自己调整心理状态和思想问题,也未得到回应。此外,对于勇一郎家人提出的求助信息,他们也没有回应。

后来在控诉阶段,勇一郎更换了辩护律师,这次他终于得到了合理的辩护,并且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犯罪事实。

对勇一郎进行情况鉴定的鉴定人给出的勇一郎人物画像是“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认知能力与现实存在偏差,难以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对集体生活中的霸凌和暴力过度忽视”。这些都是引发悲剧的原因。今后,勇一郎的家人在帮助他改过自新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在亲密关系中对控制与暴力的肯定倾向

被告认为自己在职场中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认为在家庭内部也应该按照他理想的模式来构建关系。对于与自己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的伴侣和受害者,他一方面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则选择性地施加暴力。

在社会环境中被压抑的控制欲和攻击性,都在家庭中向受害者展现出来。

2.被害妄想

在与儿童保护机构交涉的过程中,被告的心理状态,以及养育环境都遭到了质疑,这使得被告的焦虑情绪越发严重,对受害者不受自己控制的不满也越来越大,最终陷入了对受害者施加极为严重暴力行为的恶性循环。

被告无视自身先前的暴力虐待事实,单方面地认为儿童保护机构揭露了他在育儿上的问题,并感到受害者可能会受到儿童保护机构的长期保护,这也是导致他虐待行为变本加厉的原因之一。儿童保护机构的正常应对反而加剧了受害者遭受的虐待,而由于这种扭曲的认知,勇一郎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难以维持正常的思考。

3.关于家庭关系的认知偏差

被告认为一个好家庭就是无论何时都能共同幸福生活的家庭,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家庭成员之间要互赠礼物,外出时要去豪华的场所,注重物质和外界的赞誉。

如果实际情况未能达到他认为的良好家庭关系,他便会产生强烈的不快感,认为家人不配合自己。对家人和伴侣产生强烈的责备意识,这种情感可能会转化为实际行动。

4.将自身的行为选择归罪为他人责任的倾向

在本案中,被告一味强调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教育受害者。由此可见,当被告陷入被动局面时,他无法接受他人打乱自己的计划,主观能动性非常弱。

被告将自己的理想与计划凌驾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之上,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5.孤立的育儿环境

被告长时间独自抚养孩子,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接受支援的必要性。

孩子的成长方式有很多种,尤其是在婴幼儿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不稳定性远远超出父母的认知。被告对孩子因生长发育而产生的变化和不稳定性持否定态度,同时也对他人的育儿支援十分抗拒,因此被社会孤立,这也是导致本案发生的原因之一。

勇一郎虽然感觉在养育心爱方面力不从心,但从未向任何人倾诉自己的困难。在儿童保护机构介入后,机构对于他作为父亲不称职的指责让他感到非常恐惧。 wUH62RQviZHBo5tHkc7KilY3n25aq9yQDcETVA3DKZx2KeZ31cLbZixgsmw+Rp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