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冰原下的纳斯卡

“是纳斯卡巨画!”

昏暗的指挥中心里突然响起了一个略显低沉的声音。

“纳斯卡……是南美洲的那个纳斯卡吗?”高桥副主任略显不安地望向大家,用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可是……为什么火星上会有这种东西?”

但是周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

火星极冠融解行动(“三角洲”行动)的指挥中心再次被异常紧张的气氛笼罩。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紧盯着前方大屏幕中央的影像,表情十分凝重。

大屏幕上,那片面积达18平方千米的D6冰原已经崩塌了超过1/3,一块泛红的深灰色坚硬火山基岩正从下面冒出来。

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基岩上画着一只巨大的鸟。它振翅欲飞,长长的脖子和尾部的羽毛在身体前后延展开来。在这只鸟的右边,又有一个巨大的双螺旋图案半露在外面。而鸟的左边则是无数条相互交错的直线图案……火星北半球上正值晚春,所以当阳光从地平线处照射过来时,正好将这些深深镌刻于基岩之上的奇妙图画清晰地投射到了众人的视野中。

“虎妞”凯特原本已经站了起来,见此情景,她又再次扑通一声重新坐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凯特在显示屏上飞快地操作着,随着她指尖的飞速跳跃,D6冰原周围的几个观测塔,以及有人或无人观测卫星从各个高度和轨道倾角处拍摄到的多距离、多角度图像开始接二连三地被投射到大屏幕的左侧。

但这些图像没有一个能让凯特感到满意。她看罢屏幕,随即拿起外部通信话筒,用她那特有的大嗓门喊道:“查理!你和卫星业务部当面沟通一下,看能否让正沿着极轨道靠近的‘歌鸲3号’稍微调整一下航线,让它从D6的正上方通过。如果他们能把卫星的高度降低到100千米左右,那就更好了……‘歌鸲3号’是载人卫星吧?我听说你朋友正在那上头,那就请务必……啊,等一下!”

控制台上“紧急通话”的指示灯突然闪烁起来,表明有人想要接入“虎妞”凯特正在使用的外线。于是,凯特马上切换到了另一条通话线路,她讲话的口气也随即变得严肃起来。随后,她拽了拽旁边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大屏幕的莱普克博士的袖子。

“是乌托邦市总部来的……上头的人。”凯特按住话筒轻声说道,“请使用那边的那个话筒。”

“我是‘三角洲’指挥中心的莱普克……”莱普克虽然拿起了话筒,眼睛却依然紧盯着大屏幕,“你那边也看到了吗?请赶紧派遣专家过来。没错,那是纳斯卡巨画。我很确定。我也会尽快赶到现场。好,那就拜托了。”

“博士,您见过真正的纳斯卡巨画吗?”高桥副主任用略显颤抖的声音问道。

“见过两三次。”莱普克说着,从控制台前走开,再次将目光投向大屏幕,“纳斯卡巨画位于秘鲁南部干燥的沙漠中,其中比较古老的作品距今已经超过2000年。因为这些画实在太过巨大,所以在20世纪飞机诞生后,人们才终于得以从上空一览其全貌。但是直到最近这半个世纪,也就是到了21世纪下半叶之后,人们才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它对于太空考古学究竟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我完全没想到,同样的东西竟然会沉睡于火星的冰层之下。”

“这应该是人类自小行星谷神星上有过发现之后,最大的一次发现了吧。”“虎妞”凯特喃喃自语,“估计我们这边的工作又要被大幅推后了。”

“不,说不定工作进度反而会加快呢。”莱普克笑着说道,“也许会给我们增加临时预算,让我们把各处的冰都挪开来看看。”

纳斯卡的地面巨画……

那是一组沙漠之上的巨型标记,曾被认为是新大陆古代文明最大的谜团之一。

在南美洲大陆靠近太平洋一侧的海岸沿线,狭长的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在其西坡干旱地带,南纬14度40分、西经74度50分处的西海岸山脉下,就是广阔的纳斯卡高原。

高原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东南方向,与利马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400千米。

高原东侧,海拔1000米至1300米的山峦呈南北方向绵延。北部的因赫尼奥河与南部的纳斯卡河自东向西流淌而去。高原上地势平坦,表层覆盖着干燥的红褐色沙石与棱角分明的岩石碎片。沿泛美公路顺着东侧山麓从西北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横穿过台地后再驶下河床,就进入纳斯卡城了。

纳斯卡巨画的范围极其广阔,从纳斯卡城横跨过高原,直达遥远北方的帕尔帕市附近。从东侧山麓斜坡到西侧沙漠之间的大地表面上留存有无数巨画,整个区域南北长50千米,东西长二十四五千米,总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这些巨画中既有全长150米、羽翼蹁跹的鹈鹕,也有翅膀水平展开、尾羽呈细长的扇形并与喙完美对称的蜂鸟,还有卷着尾巴的蜘蛛猴,以及虎鲸、蜘蛛和人类。每幅画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若不是从空中俯瞰,根本难以一览全貌。除了这些特征明显的巨画,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在沙漠里,还经常能看到一种由无数交错的线条构成的直线画,其中某些较长的直线画甚至绵延达5000米。

当年的绘画者们将覆盖在干旱土地表面那层棱角分明的碎岩清除后,在碎岩层下面的柔软沙地上描摹出所有的曲线和直线,最终完成了这一幅幅纳斯卡巨画。

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700年,远在著名的印加帝国——南美洲最后一个大帝国诞生之前,以精美陶器和纺织品著称的纳斯卡文化在此处曾盛极一时。现在,人们已经得知,在这片高原上发现的罕见“人类”绘画在风格上与更为古老的帕拉卡斯文化有关。

2000多年来,在这片辽阔土地上镌刻着的无数幅纳斯卡巨画虽然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却始终未曾被风雨冲刷走。它们一直在南半球强烈的热带阳光的炙烤下,与沙漠上方那片没有一丝水汽的天空相互守望至今。

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科索博士才首次在飞机上发现了这些画。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发现,航空考古学才得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并发展至今。

然而,古代印第安人是如何,又为何要在广阔的平地上绘制这些只能从天空中识别的巨画呢?这些问题又为原本就充满谜团和神秘感的新大陆古代文明增添了新的谜团。巨画附近虽然有山,但距离较远,即便登上山顶俯瞰,也看不出到底画了些什么。一位学者推测,作画时可能有人在风筝上进行指挥。还有人将这些画作与散见于英国和法国等古代凯尔特人地区的巨型人、巨型马的形象联系起来,并猜测是受到了罗马时代以前凯尔特人航海家的影响。

不论持何种观点,巨大的动物画都可以解释为“给上天的供品”,因为它们与古代纳斯卡祭祀用具上的图案极为相似。然而那无数条相互交错的线条就很难解释清楚了。这些线条中有的宽几十米、长五六千米,如同用尺子画的一样笔直;有的则呈细长的梯形,其宽边的线条又常常会以非常奇怪的角度相互交叉。有的线条中间碰到了一座小山,但绘画人丝毫不加理会,而是直接从小山上翻越过去,一路画到底。当时想要画这么多线条,肯定需要相当多的劳动力。那么,画这些巨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一些看上去完全像是随意涂鸦而成的交叉又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呢?因为其中几根条状物的组合方式看上去很像是现代的机场,所以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公元前飞经该地区的外星人建造的飞船跑道。

当然,这些巨画并不是飞船的跑道。不过,直到21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发现,纳斯卡巨画中那些乍看像是胡乱涂鸦的直线,其实与宇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71年,在一次利用人造卫星进行新的激光-激微波 通信系统地表散射测试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解开这个谜团的线索。这次发现遂成为推动太空考古学井喷式发展的助推器。

然而,现在……

火星极冠融解行动(“三角洲”行动)的成员们面对的是过去半个世纪中这一领域最大的一次发现——在距离地球轨道8000万千米的红色“死亡星球”(火星)北极附近的万年冰原之下,竟然也隐藏着一幅如此巨大的纳斯卡图案。

“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身着宇航服、戴着头盔的莱普克博士看着笼罩在薄薄雾气中的D6台地,喃喃自语,“得尽快找专家过来看看。不然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对了,莫西怎么还没来?”

“我听说他现在正在火卫一上,”站在斜坡下方的“虎妞”凯特回答道,“我已经联系过他了,他应该很快就能赶到。”

高桥副主任不由自主地回头朝南边的天空望去,并没有看到火卫一的身影。火卫一是个小不点儿,直径仅有18千米。它每天总是匆匆忙忙地自西向东两次从火星的天空穿梭而过。火卫一的轨道距离火星表面只有6000千米,与地月之间36万千米的距离相比,它的轨道显然要低得多,几乎可以说是紧贴着火星的表面在公转。所以,在纬度69度以上的极地地区根本不可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在火星的地平线附近可以勉强看到呈半月形的火卫二,它是白色的,比火卫一还要小,在夜空中几乎难以分辨。即使火卫一的公转周期为7小时39分,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火卫一自西向东一周的地表可视时间也仅为11小时。然而与火星表面的距离大约是火卫一6倍不到的火卫二,其可视时间却长达132小时,它的公转速度更是慢得可怕,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它一晚上始终停留在天空中的同一位置。

从可以看到火卫二的位置望去,只见一个红色的闪烁光点正在不断靠近。眼见光点越来越近,它竟又突然间一分为二。

“终于来了,”莱普克博士喃喃地说道,“找个人引导他们去着陆点。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我还是担心他们会直接冲到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纳斯卡巨画上面,那样我们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斜坡下面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此时有一个人正从人群中走出,向通信器走了过去。这个人身着宇航服,臀部又大又翘,上臂还佩戴着少校的臂章,一看便知这人正是“虎妞”凯特。 UEAnHMQuRsSRyDXzWKTc8lIgMkEKdbT3uCdtoKjoZtcu5hp7zyP+PCGQgdT6Ui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