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集体的自我安慰

本尼迪克特告诉日本人,他们很重视别人的看法、集体的价值判断。行为的对错,他们不是依照内在标准去判断的,而是考虑社会群体的意见,如果违背了大家的看法,被施以谴责羞辱,对他们来说再严重不过。

日本人都觉得这个说法有效地解释了战争结束前后所发生的事。日本在军国主义最高峰时期发动战争,又不惜将对中国的战争扩大到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在愈来愈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一亿玉碎”。而且在各地战场中日本军人的确战斗到了最后一兵一卒,绝不轻易投降放弃。那怎么会一战败,突然间就转而拥抱死敌美国呢?

那是因为二三十年的军国主义发展,尽管动用了“武士道”精神来锻炼日本人,仍然没有办法深入日本人的心灵,只是停留在对于表面行为的律定、规范上。在战场上大家彼此监视,军人会表现得很武勇;在后方,大家同样彼此监视,平民会表现出为国家牺牲的态度,然而那都是环境压力塑造的。一旦环境改变了,压力不在了,甚至当压力转为不同方向,日本人就可以一夕间抛弃军国主义,站到相反的位置上去了。

翻转立场在战后讨好美国人,不是羞耻的事。尤其是大家都做,不能不做,谁能谴责谁,谁来监督谁呢?

这样的看法还带来了对外交代与自我安慰。所以军国主义并不是深入在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血液中,当战争结束、集体压力不再,日本人也就可以离开、舍弃军国主义,集体拥抱美国人所带来的新价值观。

这对日本战后的复兴、日本后来重回国际大有帮助。否则国际一直以怀疑眼光看待日本,日本很难重新抬头。在新宪法中,特别规定日本必须维持永久和平、非武装状态,就来自国际的疑虑。在那样的气氛下,日本人乐于自己解释:军国主义只在日本的皮毛外表,不是日本文化的血肉。

不过这种解释当然不是没有后遗症。日本人、日本社会是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的吗?这种社会有存在的可能?更奇怪的是,它如何培养出了日本文化中许多明显的坚持?尤其是让许多外国人接触日本时最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在美学上与职人精神上的坚持?

日本仍然是个谜,日本人仍然无法放下自我困惑的焦虑,必须持续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追问。 p2CC1Gu+E92C+WG+F2S10IGB1dP2EJ50oLK8JeniHroohLzWJkHiSTi2DOP919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