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将自己对战争的反感与反省,推回到十岁的少年时期。很多人留下印象,觉得日本人发动了战争,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却在战后不断逃避反省,仍然企图掩饰,甚至美化战争。
日本对于战争问题,有更复杂的集体纠结。在简化的理解中,日本人明明是侵略者却不承认,并且否认屠杀虐待了这么多中国人,当然是逃避罪责;不过从日本战后的集体心理上看,他们逃避的原因还要更深刻、更麻烦些。
他们必须面对两个巨大的问题。第一是在昭和时期,为什么会有军国主义,军国主义如何压倒了所有其他价值,成为日本的集体新精神?因为战败,当然不能去肯定军国主义。军国主义明明白白将日本带入悲惨的战后残破状态,一定要加以批判,但要解释军国主义的来龙去脉,没那么容易。
就如同德国人败战后要检讨“纳粹是怎么来的”,纳粹在德国和军国主义在日本,都不是少数现象,不是单纯由上而下权威控制造成的,而是社会集体运动。换句话说,要检讨的不是几个人,不是检讨希特勒、揭露希特勒的邪恶就可以了事的。德国人很希望能够大叫:“都是希特勒!我们都是被他骗了、被他绑架了,我们也都被他压迫、都想要反抗他!”但他们没办法,因为刚过去的事实还历历在目,纳粹是多么庞大、多少人热情参与的社会潮流。
日本的军国主义也不是几个军人将领或军部的事。如果要检讨,必定要检讨到自己的父亲、叔叔、邻人,乃至于检讨到自身,谁是完全无辜的呢?
因为如此难检讨,所以德国人长期保持沉默,大部分人都不再说纳粹及战争的事。那是一种最深刻的压抑。虽然他们战争末期不但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牺牲惨重,而且后方主要工业城市被英美联合空袭几乎夷为平地,首都柏林被苏联军队攻入占领、全面破坏,但他们什么都不能说,默默承受,并且默默展示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默默担负所有的谴责。
战争结束后的德国城市里一片静寂。街道上断垣残壁,人们安安静静走过,安安静静清除废墟、运走尸骸,安安静静找寻能够寄居的角落。这是外在的沉默。还有内在的沉默。他们的意见中不能有任何看起来像自我辩护的内容,以及压抑在记忆中想要原谅自己的说法。要经过将近二十年,等到德国经济复苏,重新取得国际地位后,他们才能打破这样的内在沉默,开始表达关于战争的伤痛。
日本却不是。日本同样是战败国,而且在发动战争与战事进行上,日本坚持得更久,也比德国坚持得更彻底,然而他们没有沉默,依照大江健三郎的回忆反省,战争一结束他们就有话说,说出了欢迎、讨好美国人的话。所以关于日本人的检讨,不得不加上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国家,竟然会集体直觉地在战争结束后立即逆反了原本的精神、面目,全盘接受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