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自幼天资聪颖,后天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年少成长的阶段,广学博览,在曹操的严厉督导之下,少年时代就通读诗、论,长大一些就学习五经、《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 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便亲自教曹丕学射箭。六岁时,曹丕学会了射箭。八岁时,曹丕学会了骑马。从十岁起,曹丕便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不但锻炼了曹丕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曹丕的见闻,为其诗篇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长,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冲击,逐渐塑造了曹丕特有的沉郁性格和气质。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曹丕,是蛮受父亲宠爱的:曹操教他学文化知识,又教他学军事知识,父子一起上战场。
但是,曹丕的这种受宠,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他的哥哥曹昂还活着。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昂确实文武双全,友爱孝悌,几乎是继承人的典范。然而,公元 197年的宛城之战,曹昂和堂弟曹安民、大将典韦一起战死,反倒是当时年幼的曹丕侥幸逃得一命。
从此以后,曹操看曹丕的眼光就变了,他不再是从小让人喜欢的二儿子,而是曹操名义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了。曹操会自然而然地把曹丕与曹昂进行比较。曹丕从小就不是个守规矩的人,喜欢击剑、弹琴、下棋、打猎,当他不必继承家业的时候,他凭借父亲、兄长和各种夏侯、曹姓叔叔们的宠爱,可以随意任性。但作为嫡长子继承人,他必须矫情自饰,心机深沉,喜怒不形于色。比不过哥哥曹昂,曹操自然会因失去那个为了给父亲让马而战死的长子而痛心,相比之下就怎么看曹丕都不顺眼。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元 208年,当曹丕被司徒赵温(137—208)举荐为官的时候,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的儿子有什么真实的才能,于是便派遣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了赵温的官职。
同时,曹丕的弟弟曹植非常像年轻时候的曹操,比阴沉矫情的曹丕真性情多了。曹操小的时候想当一个征西将军,游侠放荡,跟袁绍一起做了很多荒唐事。而曹植年轻时同样放荡、自负其才,与曹操如出一辙。曹植又像自己,又才华横溢,所以曹操自然更偏爱曹植。曹植的文章里充满游侠之气,向往憧憬仗剑策马的燕赵豪杰之士,性情潇洒放达。而曹丕虽然同样也很有才华,但却阴柔得多,矫饰阴暗,与曹操大气豪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悲歌相差极大。一个像自己,聪明有才。一个不像自己,才气虽然过得去,但是与前一个相差很多。作为父亲的曹操偏爱前者也是人之常情。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犹疑不决,难免会影响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拥护曹丕的有贾诩(147—223)、崔琰、司马懿(179—251)、陈群(?—237)、桓阶、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杨俊、贾逵(174/175—228)、邯郸淳(约 132—221)等人。他们各自结为党派,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拥护曹植的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对曹植十分有利,在他的出谋划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有几次当上太子的机会。
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