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曹操是妥妥的治世能臣呢?
第一,曹操的家世背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也赋予了他高于常人的眼界。
《三国志》里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腾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腾的父亲曹节只是个普通百姓,在乡里素以仁厚著称。汉安帝刘祜(94—125年在世;106—125年在位)在位年间,曹腾进宫后先做了陪太子读书的黄门从官——作为一个宦官,曹腾这就有了文化了。汉顺帝刘保(115—144年在世;125—144年在位)即位后,曹腾的职位也升至负责为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文书的中常侍——作为一个宦官,曹腾这就有了不大不小的权力了。汉质帝刘缵(138—146年在世;145—146年在位)即位后,因称实际掌控着东汉朝政大权的外戚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梁冀毒死。国不可一日无主。中常侍曹腾夜访梁冀,建议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因为拥立有功,曹腾加升为负责皇后宫殿的大长秋,并被加封为费亭侯——作为一个宦官,曹腾这就有了特别大的权力了。此后的曹腾,宣布退休养老。看来,曹腾是很懂得在达到人生巅峰时便要及时急流勇退这一道理的。
“治世之能臣”也好,“乱世之奸雄”也罢,在宫中三十多年,服侍过四位皇帝的曹腾,都是见过的。曹腾在宫中三十多年,先后向皇帝推荐过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104—181)、棠溪典等“治世之能臣”。而面对着另一位曾经弹劾过曹腾的“治世之能臣”,曹腾依然会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虽然曹腾只是个宦官,但在东汉中后期那个“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特殊时代里,曹腾也算得上一位“治世之能臣”了。而这,恰恰就是曹操“治世之能臣”的基因之所在。
再说曹操的父亲曹嵩。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靠着养父曹腾的庇荫,曹嵩先后担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等职。到了公元 187年,曹嵩靠着贿赂宦官以及给皇帝亲自掌控的西园捐钱一亿万(一亿万:指一亿铜钱,相当于当时的 10000斤黄金,按现代的市斤计约合 5000斤黄金),出任朝廷上仅次于大将军的太尉一职,位列三公。除此之外的曹嵩,既没什么特殊的功绩,也没什么恶行。
由此可以看到,曹操这个人,出自一个非常有权有钱且有势力的官宦家庭。曹操自小就对朝廷大事、宫闱秘闻有所耳闻,他的政治素养,可以说是很早就开始培养了。正因为从小处于权力中心,所以他个人性格中无论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还是“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都和这个成长环境关系甚大。靠着父祖两代人的庇荫,官宦世家出身的曹操,有很多可以供他充分利用的政治资源,这是曹操的家世背景为他积累起来的资本,也是曹操快速建功立业可以走的捷径。在我们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能利用好自己的家庭背景和资源,那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非常需要曹操这样的管理人才。
东汉末年,宦官作乱,朝野混乱,这时是急需管理人才的。如果在太平盛世,社会稳定,那么管理类职位人人皆可上位,怎么会出现空缺给你呢?当社会出现问题,能力的差别才会体现出来,能臣在管理上的重要性才会体现出来。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行业风口。每年的风口都不一样,但无可争议的是,如果你踩中了风口,那么你就能快速借势发展起来,何况曹操这样家世、能力都拔尖的人。
第三,曹操在执政管理上相当有天赋,他也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这个优势。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不久之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东汉于京师洛阳置左部、右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尉,典兵,负责京师治安,合称为六部尉),负责洛阳六个城区之一的北部区的治安。在洛阳北部尉任上,年纪轻轻的曹操就已经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
洛阳北部尉这个差事,官儿虽然不大,责任却很重大,麻烦也不少。毕竟是在天子脚下,豪门权贵多,没有哪个是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能惹得起的。但是,首都地面的治安又不能不维持。所以,曹操紧紧抓住了后面这一点,不但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还造了五色的大棒几十根,洛阳北部尉所在的官署的每个大门旁边各挂十来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恰好,汉灵帝刘宏特别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倚仗着自己的侄子蹇硕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公然违禁夜行(在中国古代,北宋以前,绝大多数朝代,太阳落山后城市便要宵禁,闲杂人等一律不得走出自己的家门)。曹操也不含糊,立即将蹇硕的叔叔用五色棒打死。这下子,曹操真正做到了杀一儆百,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治安情况大为好转,曹操也因此名震朝野。
这一时期的曹操,不但颇有政治远见,而且行事果敢,雷厉风行,也通过一系列手段证明了自己确实能担大任,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正在“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大展拳脚。这一时期的曹操,是称得上“治世之能臣”的。
当然,曹操能够如此迅速果断地将蹇硕的叔叔用五色棒打死,也离不开他的父祖两代人的官位和人脉的支撑。
但是,一旦意气风发的曹操碰上特别混乱的局势,他就发现,他的父祖两代人的官位和人脉,并不足以支撑他继续胆大妄为,此时,他的内心一定会发生变化。这也是曹操从“治世之能臣”转变为“乱世之奸雄”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