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其祖父曹褒为曹腾之兄。
曹操家族兄弟众多,曹操身为长子,光是自家记录在册的弟弟就有二弟曹彬、五弟曹玉以及六弟曹德三位。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两个弟弟没有相关资料记载。除了这几位亲兄弟,曹操还有几位不是一个父亲所生的兄弟,其中名声在外的有曹仁、曹洪、曹纯,但在这诸多曹姓兄弟中,偏偏曹仁走入了曹操最信任者的行列,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曹操相信曹仁,与血缘没有太大的关系。
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天下大乱之际,曹仁暗自结集上千青年,游于淮河、泗水之间。听闻曹操举起义旗讨伐董卓,立即带队赶来,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曹操的身边。可以说,曹仁对曹操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投奔曹操后,曹仁从无居功自傲的姿态,更从没有过见异思迁的二心。他有的,只是自己对曹操事业的全力支持。他的这份忠诚和纯粹,自然是曹操看重和无法割舍的,所以曹操对曹仁的信任,完全是曹仁用实际行动赢得的。
毫无疑问,坦率、真诚而且坚定地支持曹操,是曹操信任曹仁的基础,但仅仅有上述优点,对于正在打天下的曹操来说,是完全不够的。因此,想要获得曹操的信任,曹仁还需要更加优秀。而这种优秀,对于曹仁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配合作战有成效。
曹操对曹仁信任至极,对于重大战役,一般是曹操率曹仁亲临现场指挥,曹操负责正面战场,曹仁负责侧面战场。
公元 193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谦(132/133—194/195)时,曹仁受命都统骑兵为先锋,与陶谦手下大将吕由大战,并大败吕由。随后曹仁与曹操主力会师,再次大败陶谦军队。曹仁还率骑兵击败了陶谦的后援部队。此后,在曹操征伐吕布时,曹仁担任偏师,也就是策应曹操的主力部队进攻句阳(今山东省菏泽市),夺取句阳,并活捉了吕布手下刘何,有力配合了曹军主力作战。
公元 196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并定都许昌。曹仁战功显赫,被任命为广阳太守。曹操十分器重其英勇武略,于是不使曹仁守郡,而让他以议郎身份督军。
公元 196年,曹仁从曹操征讨张绣。曹仁别攻周围县地,略城虏众达三千余人。曹操军退还之际,张绣派军追击,曹军不利,士卒丧气。危急时刻,曹仁率骑兵杀了过来,他的骑兵以一当十,迅速扭转了战局,使曹军反败为胜,大破了张绣。
公元 200年,曹操、袁绍相持于官渡。曹操起初不占上风,一度和袁绍陷入僵局,情势危急。曹仁审时度势向曹操建议,可以去攻打袁绍方面刚刚领兵的刘备,认为这应当是一个突破口。曹操听了曹仁的建议,结果也诚如曹仁所料,他带兵狠狠回击了刘备。这一战打乱了袁绍之前的严密部署,所以这一次曹操赢得的不仅是一场表面上的胜利,也是一次给袁绍的毁灭性的打击。袁绍原先所有的部署,就因为这一环的失利而全线崩溃,曹仁的眼光和胆识由此可见一斑。
大败刘备之后,曹仁再次率军北上协助曹操对付袁绍,打败了袁绍的左翼将领,打乱了袁绍整个战略部署。此后,曹仁又与徐晃等人配合,截了袁绍的粮车,烧毁了袁军的粮仓,为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攻城之战有策略。
公元 205年,曹操基本平定黄河以北时,袁绍的外甥高幹在山西长治谋反,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并带上曹仁。当时曹操下令:“城陷之后,尽坑敌军。”结果连月不下。曹仁向曹操劝谏:“围城攻郭,必须向敌军宣示活门,这是为了替其开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敌军宣告城陷必死,那敌人势将坚心死守。而且此城坚固粮多,要攻,则士卒疲伤;要守,则迁延日久。这样屯兵于坚城之下,强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计。”曹操听从其言,果然城池立降。于是收录曹仁前后军功,封都亭侯。
第三,兵败之后敢杀敌。
公元 208年的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一次对决,本来曹军占绝对优势,却因犯了低级错误而战败。曹操率军撤退时,他封曹仁为征南将军,留在江陵抵御东吴的进攻。这工作很危险,曹操没有绝对把握和信任,也不会任命曹仁。实际上曹仁干的这工作,就是给曹操“擦屁股”,但擦不干净很危险。
公元 209年,周瑜(175—210)率军数万攻打南郡(今湖北省荆州市),其前锋数千人已至,曹仁登城远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曲将牛金迎军挑战。但吴军甚多,牛金众少,于是被围。曹仁与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牛金等三百人垂危濒没,左右之众皆失色惊惧。唯曹仁意气奋发,呼左右取马来,陈矫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于是一起拉着曹仁说:“贼众强盛,势不可当。何不放弃这数百人,而将军却要以身相赴!”曹仁不应,披甲上马,带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与吴军距百余步之遥,迫近城沟,陈矫等以为曹仁只是在沟上挡住,为牛金支持作势,谁知曹仁竟渡沟直前,冲入敌围,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敌围之中有余众尚未尽出,曹仁复又直还突入,将余兵从围中拔出,又杀吴军数人,把吴军击退。陈矫等初见曹仁冲出,皆惶惧无措,直到亲见曹仁还城,不得不叹道:“将军真是天人!”三军都佩服他的勇敢,曹操更器重他,转封曹仁为安平亭侯。
第四,守城之战有毅力。
公元 211年,征西将军夏侯渊兵出河东,关中诸将皆反。曹操西征关中,曹仁为安西将军,督领诸将据守潼关,曹操派人对潼关诸将说:“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曹仁坚守潼关至七月,曹操领大军来援。曹仁参加渭南之战,击破了马超(176—222)。
公元 216年冬,曹仁从曹操征讨孙权。第二年春,在曹军的进攻下,孙权遣使徐详请降求和。曹操率先返回京城,留下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驻于扬州境内的居巢。时隔不久,曹操正式授命曹仁为征南将军,假节,屯驻樊城,担当镇守荆州之重任。
公元 219年,关羽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支援曹仁。由于汉水大涨,关羽引汉水淹于禁,杀了庞德。曹仁失去外援,而且洪水将要把樊城全部淹没。
城外的洪水汪洋一片,城内的粮草也快断绝。绝望之际,曹仁身先士卒,并激励将士们与他一起守城。曹军对曹仁的举动很感动,顽强地与曹仁守着这座孤城。关羽屡次进攻,都没有攻下。直到徐晃的援军到达,曹仁才看到希望,最终关羽退军。
纵观曹仁这一生,他虽然是曹操的堂弟,但曹仁从没有以亲族身份傲气十足。而且在曹操的历次战争中,曹仁的角色实际上就是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难,他去哪里,而且每次都能成功解难,使战局出现转机,也使曹操取得胜利。
俗语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仁也有失意时。公元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篡汉建魏,拜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诸州军事,进封陈侯。第二年,曹丕又拜其为大将军、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
公元 223年,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魏国曹丕又调曹仁、曹真、曹休等三路兵马发动对吴国的进攻。曹仁则负责进攻濡须口(今安徽省含山县)。此时,曹仁拥有步骑数万人,而吴方主帅朱桓(177—238)仅有五千兵马。决定以逸待劳的朱桓偃旗息鼓,伪装示弱,引诱曹仁来攻。曹仁果然中计,派遣其子曹泰突袭濡须口,又派遣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228)等人,早晨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众妻子儿女所在的地方。曹仁亲自率领一万人留在橐皋(今安徽省巢湖市),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蒋济对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吴军占据西岸,将战船列于上游,如果分兵进攻位于下游的沙洲岛,无异于自取败亡。”但是曹仁没有听从蒋济的良言,自恃兵多,坚持要分兵进攻中洲。吴方主帅朱桓,亲自抵御曹泰,并派遣将军严圭抵御常雕等人。最终,朱桓大破曹泰。在曹泰退兵之后,已经乘油船深入吴军身后的常雕等人进退两难。朱桓回身反扑,与严圭、骆统(193—228)共破常雕等人,魏军此路的主将常雕、副将诸葛虔均被枭首,副将王双被生擒。至此,在此次战役中,直面濡须城的曹泰一路损失已经无法统计。而常雕进攻中洲的五千人损失惨重,临阵战死的将士一千余人,剩下三千余人被俘。魏军只好全面撤退。
濡须之战是曹仁生平的最后一战,综观曹仁在此次战争当中的表现,可以说,一着不慎,便毁了一世英名,有点晚节不保,之后不久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