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以舟量物说曹冲

曹冲,字仓舒,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

曹冲幼年时就敏于观察,十分聪慧。曹冲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心思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部下,都不能拿出办法来。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面,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把象赶下船后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位置为止,最后称量船上石头的重量就可以知道象的重量了。”曹操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关于“曹冲称象”这一故事还要补充几点。

一是“以舟量物”的发明权问题。

早在曹冲称象之前大约五百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进行过这种称量方法的实践了。不过,当时称量的不是大象,而是一头大猪。南宋文人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一书的卷二中,引《符子》的记载说,在战国时期,北方有人给燕昭王姬职(?—前 279年在世,前 311—前 279年在位)送了一头大猪,这头大猪的名字叫“养奚若”。燕昭王姬职让人把这头大猪养了起来。十五年之后,这头大猪长得无比肥大,像个圆圆的土丘。燕昭王姬职感到非常惊奇,就让手下人称量一下这头大猪的重量,结果,折断了十杆秤的秤杆,也没有称量出这头大猪的重量。最后,燕昭王姬职命令手下人“浮舟而量之”,才称量出这头大猪的重量是三千钧(每钧是三十斤)。这种方法就是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使用的称量方法。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经过考证说,古代佛经《杂宝藏经》中也有关于“称象”的故事,其方法和曹冲称象的方法是一样的。《杂宝藏经》是北魏时期所译,然而其中的很多内容此前早就已经辗转流传到了中国。陈寅恪先生就怀疑曹冲称象一事,是由佛经中的故事附会而成的。不过,这只是怀疑,并不能确定。

当然,曹冲称象未必就是附会而来的。曹冲出生于一个书籍很多、学习氛围又十分浓厚的家庭,对燕昭王姬职浮舟量猪和佛教故事中浮舟称象的故事可能有所了解,因此,曹冲可能借鉴了别人的方法而称量出了大象的重量。小小年纪的曹冲从小留心学习知识,并注意在生活中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二是中国大象的分布问题。

今天,中国只有云南南部才有少量大象分布,但在古代,大象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河北省阳原县发现了夏末商初亚洲象的遗齿和遗骨,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亚洲象分布的最北记录。距今 8000—25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均温比现在高 2~3℃,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5℃以上,华北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环境影响微弱,茂盛的植被和遍布的湖沼为野象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上古时期大禹役象的传说,并非毫无根据。

商代,野象在黄河下游分布很多,甲骨文有许多关于象的记载,既有猎象,也有驯养野象,以象牙为原料的手工业很发达,舞蹈中出现了象舞。河南简称“豫”,豫是象形字,就是一人牵象,可见远古时代大象与中原先民关系紧密。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不断增多,对自然开发力度加大,古代黄河下游野象栖息地北界不断南退。到春秋后期黄河流域气候开始变冷,野象南移到淮河下游南北,战国时黄河下游的野象已经非常罕见了。

从公元前 500年到公元 1050年,大象活动的北界位于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当时大象偶尔移动到淮河以北,但一是无法越冬,二是到淮北容易被当地人捕杀。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野象在晋以前仍在长江以北生活,唐代以后主要限于川东重庆到綦江一带的江南地区。在长江中游的鄂、湘和赣等地的大象,南北朝以前在长江以北,以后则限于江南。在长江下游地区,从江淮到杭州湾一带,平原、丘陵广大,江河湖泊众多,水草丰美,十分适合大象生活。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那头大象就来自孙权控制的江南地区。长江下游是长江流域中开发较早的地区,皖南地区的野象从公元 550年以后就不见于文献记载了。在钱塘江以南,象的消失较迟一些,公元 931年秋,浙江衢州还有捕象的记载。此时野象分布北界的东端,已经南移到温州一带。公元 920年至 940年,象牙仍是福建的主要贡品之一。

公元 1050年后,我国又进入了一个比较寒冷的时期,加上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大量人口涌向南方,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的野象也逐渐消失,退缩到岭南、闽南地区。南宋时福建还有大象危害农业生产,地方政府鼓励猎杀大象的记载。大约宋元之际,大象在福建消失。岭南气候湿热,森林茂密,开发较晚,因此野象一直生活到了十九世纪。当时岭南众多的野象,也给当地人的生活带了不便和危害。如广东东莞一带“每秋有群象食田禾”,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捕杀野象。岭南地区东部的野象在十二世纪后逐步消失,西部地区的野象栖息的时间较长,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广西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绝迹。由此可见,野象从广泛分布在中原,到今天退缩到云南南部,经历了一个栖息地不断缩小的过程。野象分布范围变化巨大,向南移了十七个纬度,直线距离达两千千米。野象北界的南移,有五六个纬度是气候变冷导致的,其余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尤其是两广地区野象的绝迹,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象栖息地退缩的历史中,人象矛盾一直存在。一方面,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开发范围增大,大象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大象确实对农田有一定的危害,有时还特别大。《三国演义》第九十回有“杀蛇为羹,煮象为饭”,可见大象在当时是被猎杀的对象。时至今日,如何更好地实现人象和平共处,或许是当代人类应该思考的课题。

再说说天才少年曹冲的故事。当时国家事务繁多,施用刑罚又严又重。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啮,管理仓库的库吏害怕一定受罚而死,琢磨着反绑双手去自首,但仍然担心不能免于死罪。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你再去自首。”曹冲于是拿刀戳穿自己的单衣,就像老鼠咬啮的一样,假装作不乐意,脸上一副发愁的样子。曹操问他为何发愁,曹冲回答说:“民间风俗说老鼠咬了衣服不吉利。现在我的单衣被咬了,所以难过。”曹操说:“那是瞎说,用不着苦恼。”不久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情向曹操汇报了,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一点也没责备库吏。

曹冲心存仁爱,识见通达,就像这件事情所表现的那样,本应犯罪被杀,却被曹冲暗中帮助分辩事理而得到宽宥的,前后有几十人。曹操几次对众大臣称赞曹冲,有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

公元 208年,曹冲十三岁时,得了重病,曹操亲自为他向天祈求保全生命。曹冲死去时,曹操极为哀痛。曹丕宽解安慰曹操,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一说就流下眼泪,为曹冲聘了甄妃族中亡女与他合葬,追赠给他骑都尉的官印绶带,过继宛侯曹据的儿子曹琮做曹冲的后代。

而对于曹冲的“疾病”,人们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常见的病,而有人认为这病是被某些人给“折腾”出来的。换句话说,有人认为曹冲是被害死的。

十三岁而亡,无论是什么原因,曹冲都是不幸的。也许曹冲是死于他人之手,也许他是身染重病而亡。但终究是天妒英才,曹冲的离世让人叹息。 /sK8XKu4O8SiANHTqswcnonEuStCFeVSE6O+YdiTXV4b28W09mUBQovuQLmcN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