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文学成就永流传

曹植的创作以父亲曹操去世、兄长曹丕称帝的公元 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的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洛神赋》《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

《洛神赋》虚构了作者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缥缈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缱绻,若有寄托。

《洛神赋》可以看作汉代铺排大赋向六朝抒情小赋转化的桥梁,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344—386)和大画家顾恺之(348—409),都曾将《洛神赋》中洛神的神采风貌形于笔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宋元明三朝,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1525—1593)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计数。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白马篇》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以紧急的军情拨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驰赴西北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曹植的文学成就和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享有盛名,而且在后世的文坛上被广泛传颂。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时代,而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辞章的独特风格和诗词的优美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范本。很多文人在创作时受到了曹植的影响,学习其表达的手法和意境形式。曹植的文学成就和才华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曹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才华广受赞誉。曹植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美丽,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思考方面极具深度。他的作品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曹植的文学成就与才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ME9OpZ2oSn0VntyhHRVqICUeQaZ1uZnL1XG6xAW+WYjGDUUWR3XvsFmKt7ecNd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