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公之于众防悲剧

当然,遇到问题,仅仅做到急流勇退、旗帜鲜明的表达还是远远不够的,曹植还需要把问题放到明面上来,公之于众。

曹丕上位之后,依然觉得曹植对他有威胁。所以,曹丕依然想要对曹植下手。曹丕不但杀了曹植的多位至交好友,还让曹植没完没了地搬家:河北、山东、河南,搬了个遍。曹丕处处为难曹植,对于曹植来说,头顶利剑悬而未斩,曹植如何才能全身而退呢?此时的曹植就需要寻求活命的方法,曹植的解决方法就是:把问题放到明面上来。

这就说到了七步成诗的故事。故事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命曹植七步内作诗一首,否则就杀掉他。曹植应声说出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故事的真伪权且放在一边,曹丕想杀掉曹植是确定无疑的。面对着曹丕的杀机,曹植的处世策略便是:一则对曹丕交代自己的心意——我并没有与你争什么的行动,也没有过要与你争什么的想法;二则把兄弟俩的问题昭告天下——你不就是想要杀我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告诉了在场的所有大臣,如果我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或是意外身死,那就是曹丕杀的。这便让曹丕很难再对曹植痛下杀手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设想,如果曹丕仍然放不下,仍然非要杀掉曹植不可的话,会出现什么人间惨剧呢?结果不可预料。至少,袁绍、刘表两个家庭鱼死网破的悲剧还会在曹家重演。蜀汉和东吴也会夹击处于内讧中的曹魏。中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曹丕当然不傻,要想政权稳固,他只能放过曹植。于是,曹植与曹丕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改善。公元 225年,曹丕远征孙权无功而返途中,专程到曹植的封国见了曹植一面。这一面,兄弟二人谈了很久。临走时,曹丕还特地给曹植增加了 500户人口的封邑。这一次,曹植放下了,曹丕也放下了。

中国历史上,与此类似或完全相反的例子还有很多。与此类似的例子,比如清朝早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1612—1650)与豪格(1609—1648)争权,其结果就是双方妥协,各让一步,由福临(1638—1661)即位为顺治皇帝,最终清军成功入关,由此开始对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完全相反的例子,比如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1377—?在世,1398—1402年在位)对几个叔叔横加迫害,最终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奋起反抗,最终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燕王朱棣即位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即明成祖(1360—1424年在世,1402—1424年在位)。

曹植、多尔衮、朱棣,这几个人的故事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点:面对他人别有用心的陷害——对于曹植来说陷害者是曹丕,对于多尔衮来说陷害者是豪格,对于朱棣来说陷害者是建文帝朱允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站在道德低位。曹植的《七步诗》便一举戳穿了曹丕的阴谋。曹植的做法,便是利用公众力量/集体力量去制约对方,把双方的暗斗变成明争。如此,被戳穿了阴谋的曹丕,因失去了道德高位,而陷入被动局面,从而再无机会对占据了道德高位的曹植下黑手。

曹植生性善良,没有权力野心,但出身决定了他不得不面对王储之争。在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生心系文学的他,成功地用急流勇退、旗帜鲜明的表达、把问题放到明面上来(公之于众)等多种生存智慧,捍卫自己的利益。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其实也要时常面对“不得不”的境地:不得不读一个好的大学,大学毕业了不得不漂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稳定了又不得不相亲,不得不买房……面对“不得不”的境地之时,普通人可能习惯性地消极对待、反抗,真正的聪明人则知道如何破局:仅以工作为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急流勇退,回到自己家乡所在的那个熟悉的城市,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旗帜鲜明地告诉亲朋好友,我目前的状况挺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Ohm275b5gEaJQY1h6G7ipLcYQ2s4git8yZrc/YvCX1tm0jf69FmCE6i0hWfoWO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