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曹奂父祖难分清

曹奂字景明,本名曹璜,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之子,跟曹叡是堂兄弟关系,即位前的封爵为常道乡公。曹奂即位之前,曹魏军政大权已经完全操于司马家之手,再加上朝廷对宗室本就禁防甚严,现实的严酷性让曹奂早早地看清了形势,他所期望的不过是守着妻妾儿女,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就像其父曹宇一样。然而让曹奂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位最不想“出头”的公爷,最终还是被时局推向了风口浪尖。

公元 260年夏,曹髦因不满于权臣司马昭的专横,愤而举兵讨伐,结果被对方公然弑杀。事后,司马昭一方面奏请郭太后追废曹髦为庶人,一方面和公卿大臣商议新君人选,最终决定立曹璜为皇帝。随后,郭太后下诏曹璜改名为曹奂,改元景元。

由于曹奂需要继承曹叡,按规定要降低辈分。也就是说,曹奂以曹叡子嗣的身份继位,而不是兄弟。相应地,曹奂称呼其父曹宇,不再是父亲,而是从祖父。这也是帝王继承制度上的通则,虽然看上去很搞笑,虽然曹奂很不情愿。

曹奂在位五年,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手中连一丁点儿的实权都没有,朝廷上下、各州郡刺守、中外军队中,无不是司马家的党羽。不过,相较于血气方刚的曹髦,曹奂对局势看得很清,也知道根本就没有放手一搏的实力,需要他做的,无非是履行好“本职工作”,为司马家篡魏背书。除此之外,再也没有需要他做的事情。

司马昭早有篡位之心,虽然尽掌魏国军政大权,并通过诛灭政敌和名士的方式,成功地钳制住天下悠悠众口,但自觉人望还不足以服众,便想通过战场上的胜利,来为自己称帝“铺路”。

公元 263年,司马昭以钟会(225—264)为主帅,率邓艾、诸葛绪等人伐蜀。当年冬,因各路军频繁报捷,曹奂以司马昭的家乡属于春秋时晋国的缘故,封司马昭为晋公,晋拜相国,并加九锡,使其迈出篡位关键一步。同年底,曹魏灭蜀汉。

公元 264年春,曹奂晋封司马昭为晋王。就在司马昭万事俱备,马上要迫使曹奂“禅让”之际,他突患重病而死,终究没能登上帝位。

司马昭虽死,曹奂的处境却并没有改善,司马家该做的事情照做不误,只不过篡位之事最终要由司马炎来完成而已。公元 266年初,距离司马昭死去才三个月,曹奂被迫“禅位”给司马炎(236—290年在世,266—290年在位),自此终结曹魏四十五年的国祚。

晋武帝司马炎对待曹奂还算优待,不仅封他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将宫室安设在邺城,而且还准许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朝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享受的待遇最好。

对于曹魏来说,邺城是个有特殊情结的地方,当年曹操正是在邺城“封公建国”,著名的铜雀台也是建造于此,可谓曹魏的“大本营”,也是曹魏“五都”中的“北都”。

曹奂退位后,在封国又存活了三十七年,于公元 302 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曹奂死后,晋朝特令予以厚葬,并为他上谥号为“元”,后世遂称其为魏元帝。 vIKHw+CN67imXXR6EeTvUnCJ2l6HttGrXHtXnLcN2PByy0xpMoa4cvsZJqxgFS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