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魏武帝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面貌出现的曹魏集团的奠基人——曹操(155—220),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可谓文韬武略,旷世奇才。但,曹操也可以说是历史上评价最为两极分化的一个人。

“月旦评”的主持人汝南许劭(150—195)对曹操的“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评价,出自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的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在这短短一百多字的叙述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三个名士对曹操的评价都很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关于曹操评价的叙述,居然与历史记载大同小异。桥玄(110—184)的评价和何颙(?—190)的评价都出自陈寿(233—297)的《三国志》。只是许劭的评价,出处有所不同:陈寿的《三国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范晔(398—445)的《后汉书》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语则出自东晋史学家孙盛的《异同杂语》。当然,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放弃了大名鼎鼎的《三国志》的“英雄”,而是选择了很不知名的《异同杂语》的“奸雄”,自然是他内心深处的“拥刘反曹”的观念所致。不过,没有选《后汉书》的“奸贼”,在某种程度上,罗贯中还是保持了对历史史实的基本尊重的。总之,这“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十个字,正是对曹操一生经历的高度浓缩概括。

受《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后世很多人都把“乱世之奸雄”作为曹操的标签。实际上,“乱世之奸雄”只是曹操多面性格当中的一个面而已,曹操“治世之能臣”的一面,也很重要。年轻时期的曹操,应该是根正苗红的好青年,一身本领,打算“格物、致知、诚意、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当时时局动荡,正是乱世的时局黑暗,才让曹操选择从“治世之能臣”转变为“乱世之奸雄”。 c6lYEMnPyT/xfOidOmZdfXBsicK4r9SJeUYgwGz5nB6bV+VfAQdC1q5vopirFu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