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一箭双雕葬献帝

公元 234年春,曹叡的姑父、东汉的亡国之君、山阳公刘协逝世。

如果只是一个寻常的郡公逝世,朝廷根本不会重视,但是刘协这个郡公不是一般的郡公,大魏的正统性正是来源于他的禅让。他的身后事自然不能随便处置。

因为禅让之君在新政权逝世是史无前例的事情,曹魏没有前例可依,朝廷上下有一段争论,其议题自然就是山阳公丧礼的等级,在曹叡下发的诏书和祭告高祖曹丕的文中提及当时有司建议只把山阳公的丧礼按诸侯王的等级来操办,但很明显曹叡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是决定以皇帝之礼为刘协操办。

曹叡身着素服为姑父举哀,并且派遣重臣为使者监护刘协的丧礼,除此之外,曹叡按照天子崩而新帝继应大赦天下的惯例敕令大赦,而后下诏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献”在《谥法》中属于上谥,意为“聪明睿哲,贤德有成”,这“贤德有成”自不必说,而“聪明睿哲”可作两解:其一,从《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刘协的经历和评价来看,刘协的确是个聪明睿哲之人,若生于太平之世或可为一代明君;其二,便是赞扬刘协禅位的举措乃是聪明之举,不是说刘协把帝位“献给”曹丕的意思。可见曹魏对刘协的皇帝生涯还是持褒扬态度的。

五个月后,汉献帝刘协葬于禅陵。从春天汉献帝刘协离世至秋天下葬,其间的五个月应该是禅陵修建的时间,众所周知,曹操、曹丕一改汉代“视死如生”的葬俗,大力推行简葬,如曹丕之首阳陵不封不树极尽简约,结合历史记载、禅陵的修建时间和现存的禅陵规模来看,这座陵墓依旧是按照汉朝的陵寝制度来修建的。不仅按照汉陵修建,还按照汉朝皇帝规格设守护陵园的县邑。

在汉献帝刘协下葬当日,曹叡不仅身着麻衣、戴孝冠,还放声痛哭,真情实感也好,虚情假意也罢,曹叡这场戏也是演得很逼真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曹叡的举措也成了一个新的“模板”,如果把王莽篡位的一系列举措称为“禅让模板”,那么曹魏对汉献帝刘协身后事的处置就可以称为“善后模板”。

那曹叡此举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一,彰显曹魏美德,收拢民心。曹叡在祭告高祖庙的文中,明确指出他给姑父大办丧礼是“恭述皇考先灵遗意,阐崇弘谥,奉成圣美,以章希世同符之隆,以传亿载不朽之荣”。用意很明显了,就是为了彰显曹魏的美德,让这美名传之万世。其实,曹叡的目的达到了,后世受禅者或其后人在禅让人的身后事上,基本都是依照曹叡的方法施行的,此举也确实起到了收拢民心、彰显德政的效果。

其二,打击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曹丕篡汉建魏称帝后,蜀中传言汉献帝刘协已经被害,于是刘备为汉献帝刘协发丧,追谥为孝愍皇帝。次年,刘备登基称帝,在登基诏书中,称曹操“戮杀主后”,说曹丕“窃居神器”,可偏偏没说曹丕弑君之事,可见刘备对汉献帝刘协的境遇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是刘备需要营造一个“曹丕篡逆,四海无主”的称帝前提。这下可好,魏主曹叡竟然给“死去”十四年的“孝愍皇帝”大办丧礼,蜀汉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受到了冲击。

不管曹叡是为了博取美名、宣扬正朔,还是为了动摇蜀汉正统性,他都为“禅让”这种通过非暴力手段转移政权的方式,做了一个良好的善后。帝制时代的“禅让模式”基本完善,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等都是依样画葫芦,只不过除了魏元帝曹奂、周恭帝柴宗训外,其他的“禅让之君”都是不得善终了。 HlqzfTADSH6reSCKQvBYGDTtxAHjc0LoCPi/X7nqX+xqV27cujyUAcF06sZLQT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