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短暂的不到四十年的人生中,一共只做了七年皇帝,却前后三次伐吴。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 222年,当时,刘备攻吴,孙权因此向曹丕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并随即要求孙权送太子孙登(209—241)入洛阳做质子。孙权百般抵赖。最终,曹丕决定自己带兵来取,于是分三路大军伐吴。此次出兵,魏国精锐尽出,但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战果,三路大军尽数败回。
公元 224年,曹丕再次伐吴。这次战果更加惨淡,连仗都没打,曹丕就回去了。因为这次来的时机不对。曹丕是一路坐着船,顺着蔡河、颍河、淮河南下的,等到了长江边上的时候,已经是农历九月,但不料此时长江还在发洪水。大浪滔天,曹丕站在江边,只能感慨:“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屋漏偏逢连夜雨。曹丕还在船上发愁如何渡江的事,老天爷也来欺负他了:曹丕的龙舟经历了一次飓风,差点被掀翻。这次偶然事件,让曹丕最终决定回国。
公元 225年,在吸取了长江涨水的经验和教训后,曹丕决定晚一点再出发,直到农历十月才带着大量船只到达长江边上。然后,他看到了另一种画面:江边已经冻上了。曹丕只能感慨:“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而且这次比上次还要惨。上次只是经历了风浪差点翻船,属于天灾;这次则是在伐吴无望、带兵回国的路上,被吴国人派出的敢死队打劫了一番,连皇帝的仪仗都被抢了去。糟心的事还没完。顺着水路继续往回走的曹丕,走着走着,水没了。无奈之下,曹丕只好把数千船只留给蒋济(188—249),自己带着人从陆路返回洛阳。蒋济最后凿通了水道才得以返回。
公元 226年夏,四十岁的曹丕病逝。曹丕的一生,乏善可陈。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能力所限;另一方面则是短暂的执政生涯以及数次伐吴失利,牵涉和耗费了他的极大精力,让他在其他方面难有作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丕非要屡屡伐吴不可呢?
曹丕内心对自己的评价,绝不是一个维持分裂的守成之主,而是一个要一统天下的开创之君。因此他在心里算计的,应当是如何尽快地削平割据,使天下重归一统,这才是他作为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最为关心的事。即如后世司马光所说的那一句话:“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那么,为什么曹丕只盯着吴国,而不去打蜀国呢?
首先,蜀地易守难攻。蜀国君臣只要闭门自守,魏国即使大军压境,可能也讨不到多少好处;相反,打吴国倒是熟门熟路。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晚年曾经几次到过寿春前线,只不过都没有什么战果。
其次,曹操在东吴曾经有过大败。如今曹丕若能一举击败孙权,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为父报仇的意思了。
最后,吴国在夷陵之战以后的背盟行为,在曹丕看来是一定得给予处罚的,否则何以服众?
此外,其实曹丕还有另一个方面的考虑。虽然他是开国君主,但其实他只是摘取了父亲的胜利果实。在曹丕继位时,并没有多少自己的班底。朝野上下,几乎全都是父亲留下的老人。在此现状之下,曹丕更需要做出一些功业来证明自己,以向世人宣示:他并不是只能靠父亲庇佑的“官二代”,而是自己也是天纵英才。
曹丕称帝后,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情,并非治国理政,而是领军征伐巡游。为了出巡方便,曹丕夸张地建了五座都城,即中都洛阳、东都谯县、南都许昌、西都长安、北都邺县。这五座都城转一圈,一年下来什么也不用干了。根据史籍记载计算,曹丕在位时间总共只有六十八个月,而他在中都洛阳之外的时间却有四十四个月之多,在洛阳的时间只有二十四个月。许昌虽然是陪都之一,但是曹丕在这里的时间却累计达到二十四个月。单单从时间上看,在曹丕时代,许昌的地位不亚于洛阳,曹丕治国理军的行动,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在许昌完成的。而且,许昌因为是曹丕进攻东吴的前沿基地,所以它的权重实际上应该是高于洛阳的。那么,问题来了:在位六十八个月的曹丕,不在许昌的时候,把许昌的事务交给谁打理?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曹操的众多女人一共为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除去早年战死的和早夭的,在曹丕称帝以后,在世的兄弟尚有十三人,其中包括与曹丕同一个生母的曹植和曹彰。曹植能文,曹彰能武,二人堪为曹丕的左膀右臂,兄弟三人若能齐心,必能光大曹操留下的基业,统一天下也指日可待。但是,曹丕却把二人视为天下最大的敌人,不惜将其置于死地,要不是母亲卞氏在世,恐怕二人早就死于亲哥哥曹丕之手。曹丕在位七年,花精力最大的事情,除了领兵出巡,就是对付兄弟们了。
曹操葬礼刚刚结束,曹丕就以赏赐诸侯王粟万斛、帛千匹外加金银若干的理由,派遣使者打着亲情的幌子巡行各诸侯国,查找诸侯王罪行。继而,曹丕宣布诸侯王全回到封国。回到封国的诸侯王,基本处在曹丕所委派监国的全天候监视之中。
为防止诸侯王在封国培植势力,曹丕就频繁徙封,让兄弟们没有常封之地。曹丕在位七年,曹植就四次改换封地。诸侯王空有其名而无其实,王国只允许有老兵百余人,诸侯游猎不允许超过三十里。曹丕为避免诸侯王之间串通勾结,就想出了一个灭绝人伦天理的毒招儿:藩王之间不得会面交往,藩王不得朝觐。兄弟之间你思我念,过年过节见面叙情,对不住,违禁。在曹丕的打压之下,曹氏兄弟虽名为王侯,但形同囚犯,皆思为布衣而不得。
曹丕不仅防着亲兄弟,还防着亲娘。曹丕决绝地颁发诏书,诰令天下“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防亲娘更要防亲娘的娘家人,这道诏书同时规定,后族之家非但不能担任辅政之职,而且不得被封为侯。在诏书的最后,曹丕恶狠狠地说:“以此诏书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曹丕如此激烈地禁止外戚干政,当然是吸取了汉代外戚乱政的教训。但是他矫枉过正,在把亲兄弟们关进笼子之后,又把外祖父家的人拒之门外,就错过了一些本可倚赖而又有血缘关系的人。
于是外姓人就得到了重用,而最受曹丕重用的,莫过于司马懿了。
曹丕统兵在外巡游出征,必须找个代理人处理后方军政事务。曹丕选定的代理人是司马懿。这些做法固然有削弱藩王的作用,但曹丕对兄弟过度戒备,导致大权旁落至外姓人手中。
公元 222年和公元 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公元 225年春,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掌管政务。此时的司马懿,不仅手握军事和政务两个方面的重权,而且陡然跃升到权力圈的核心。“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曹丕颁发诏书,强调司马懿的权力,让他为自己分忧。
但是,司马懿深深懂得位高震主的道理,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贪图权位之人,他坚决推辞曹丕对自己的封拜。曹丕对他的这一表现非常满意,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坐稳了天子之位的曹丕,浑然忘却了曹操临终前曾经告诫他司马懿并非人臣。
曹操弃曹植而选择曹丕,究竟是对还是错?有人认为曹魏最终失败缘于曹操把接班人选错了,如果当初选择曹植情况就不一样,假如曹植当了皇帝就没有司马懿、陈群这些人什么事了,司马氏夺权的一幕肯定不会出现。这样说似乎有一些道理,如果曹植当上皇帝,司马懿不仅掌握不了大权,而且会被曹植首先收拾掉,确实没有后来的魏晋“禅让”了。但如果没有司马懿,曹魏的江山就能坐稳吗?这大概又是一个问题。
司马氏之所以取代曹氏开创了另一个朝代,他们自身的努力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曹氏子孙们自己把江山弄丢了。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掌权,关键不是看司马懿能否得势,而是看曹丕和曹植谁的政治素质更高,谁有当一代明君的潜质。事实证明曹丕不具备这样的潜质,但可以肯定地说,曹植更不具备。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并不突出,真正开始执掌大权是在曹丕时代。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马懿。曹丕临死前,任命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四人为辅政大臣,并指着司马懿、曹真、陈群对太子曹叡(206—239)说:“这三个人都是我大魏的大忠臣,千万不要怀疑他们!”曹丕临死前说的这句话,无疑为司马懿篡权、曹魏亡国埋下了伏笔。
对于司马懿势力的崛起,曹丕要负最大的责任。曹丕与司马懿相识多年,却从未怀疑过他。他把司马懿当作诸葛亮看待,并临终嘱托儿子不要怀疑司马懿,实在是失策。刘备说,诸葛亮的才华十倍于曹丕,确实没有贬低他。曹丕看人的眼光实在不行。
对东汉末年的流弊,曹丕都是亲历见证者。曹丕篡位开国,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导致司马家族如法炮制,也算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