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在执政期间,曹丕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事业。曹丕在政治抱负上,继承乃父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不过,与乃父曹操不同的是,曹丕始终认为,要想有抱负有作为,就必须限制宗室的权力。
提到曹丕对曹魏宗室的态度,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曹丕、曹植。曹植曾经也是曹操看好的继承人的人选,是曹丕的有力对手。结果曹丕最后还是战胜曹植成为魏国世子,然后晋位魏王,即皇帝位。之后曹丕就对曹植展开报复,《世说新语》当中记载了曹丕强迫曹植作《七步诗》,如果作不出来就要将其处死。另外,其中还记载了曹丕用毒枣毒死曹彰(189—223)的故事。《世说新语》中的记载未必能当真,不过曹丕在历史上确实一度想要处死曹植,幸亏曹植有卞太后的庇护才得幸免。
曹丕的严苛态度并非仅仅针对曹植一人,而是针对所有曹魏宗室,只不过曹植尤其严重。曹丕是怎样严苛对待曹魏宗室的呢?有缩减封地、频繁迁徙、严密监视、有名无实等措施。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曹魏宗室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断绝他们与朝廷官员、地方豪强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缩减封地:最初,曹丕分封曹魏宗室诸侯王还是以郡为范畴。不过在公元 224年,曹丕就以“天下损耗”太甚为理由,将郡王的级别降为县王。
频繁迁徙:曹丕统治曹魏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有七年而已。而在这七年当中,曹魏各诸侯王迁徙封地相当频繁。究其原因,无外乎避免诸侯王与当地豪强建立太过紧密的联系,从而在地方产生影响力。屡迁封地之后,不仅剥夺了诸侯王在地方立足的条件,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地方官吏或豪强敲响警钟。
严密监视:对待曹魏宗室,曹丕表现出严重的不信任,设置了监国谒者充当耳目。上文提到曹植险些被曹丕处死,就是因为监国谒者灌均向上奏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本来想拿这事做文章,但还是顾及卞太后,没有处死曹植,只是贬爵为侯。另外《魏氏春秋》中还记载一件事:曹彰在公元 223年入朝时暴毙,各诸侯王心有戚戚。还国时曹植和曹彪(195—251)想要并路同行,以叙离别之情,但是被监国使者妨碍未能实现。
有名无实:诸侯王的作用是屏障中央,拱卫皇室,但是曹魏的诸侯王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有名无实。名义上是郡王或者县王,但本身没有任何能量。以曹植为例,曹植名义上“屏翰皇家,为魏藩辅”,实际上可以调用的军队只有一百多名老弱士兵。其他诸侯王的情况也没有太大差异。这样的屏障藩卫显然是有名无实的。
曹丕限制宗室权力的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曹丕在治理国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贤臣。他对内施政恩威并重,在巩固权力的同时集权在手,制法削藩,打击异己,诏令禁外戚宦官干政。他又与民休养生息,政倾惠民并复兴儒学。意在教化民众,恢复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干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任辅政之职,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公元 221年,曹丕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公元 222年,曹丕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年,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了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时,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预作《终制》。
在文化方面,公元 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公元 221年,曹丕下令在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公元 222年,曹丕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以打破年龄界限,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人之法。公元 223年,曹丕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公元 224年,曹丕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穀梁博士。
曹丕的上述举措,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