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死后,曹丕成了长子,本着古人“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只要曹丕不傻不犯错,似乎没有曹植什么事。但是偏偏曹操特别喜欢曹植,多次向身边人表示要让曹植做继承人,丁仪、杨修为此也过来辅佐他。从此曹植便被卷入了夺嫡之争,但最后的赢家还是曹丕。究其原因,我们先来看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曹操带兵出征,曹植和曹丕都来送行。曹植是很有文才的,可以说是出口成章。曹植就发挥这个优势,称赞曹操的功绩德行,文采斐然,赢得了曹操的赞赏。曹丕自觉在文才上相较于曹植来说有一些劣势,情绪比较低落,这个时候吴质偷偷告诉曹丕,不用挖空心思在言辞上做文章,干脆哭泣就行。曹丕依计行事,立刻就掉转了风向。之前赞赏曹植文才的大臣包括曹操自己,马上又觉得曹植浮华不诚。
第二个故事,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马车,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曹操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他首先将管理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处死,随后又颁布了针对诸侯的禁令,以杜绝此类现象。
第三个故事,曹仁(168—223)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不再重用他。
这三个故事,看上去似乎曹植不如曹丕。曹植是个诗人,爱饮酒,性格放荡不羁。而曹丕性格沉稳,做事谨小慎微。其实,并不是曹植不如曹丕,只是曹植对这个帝王之位并没有多大兴趣,他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他渴望自由,渴望诗与酒的日子。
最终曹丕成为赢家,第一个原因:曹丕和曹植在争夺帝位这件事的主动性上,完全处在不同的层次。对于曹丕来说,这本来就应该是他的,不允许其他人夺走,所以他志在必得。而对于曹植来说,继承人是不是他,他其实无所谓。
第二个原因:袁绍的失败,并不是他在官渡的失败,而是他儿子们的失败。他死后,袁氏集团还足足支撑了六年。这六年间,老大袁谭和老三袁尚一直在闹内讧,老二袁熙和袁绍外甥高幹一直是袖手旁观。袁绍死的时候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这是他最大的失败。他喜欢小儿子袁尚,想立他为太子,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于是他干脆谁都不立。他死后,他的老婆刘氏和袁尚掌握先机,伪造遗嘱。长子袁谭在外地,心有不甘,于是兄弟反目。因此曹操想立曹植的时候,曹操的手下肯定会有人反对他,拿袁绍的事情来举例。曹操也吸取袁绍的教训,终于在公元 217年,立曹丕为魏王世子。曹操死后,曹丕也想杀了曹植以绝后患,这就有了著名的《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