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艰难的子承父业

话说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出身吴郡豪族,早年父母皆亡,留下她和吴景等兄妹几人,便由族人做主迁徙到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寄养。当时,孙坚正因击杀海贼而扬名吴地,他听说吴氏才貌俱佳,便央人去提亲。但吴家富、孙家贫,两家地位悬殊,且孙坚轻狡任侠、不事耕耘,吴氏族人不大愿意。媒人去了三趟都没说成这门亲事,孙坚不由得由惭生恨,放出风声要报复吴家。这个时候,吴氏站出来对族人说:“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就这样,成就了一门婚事。因此,孙坚一直对吴夫人心生感激。吴夫人为孙坚育有四子,其中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184—204)、四子孙匡。孙坚的妾室(一说丁氏,吴国太的原型),生五子孙朗(一称孙仁)和小女孙尚香——《三国演义》中欲嫁刘备的孙权之妹孙尚香。公元229年春,孙坚的次子孙权正式登基称帝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此外,孙坚还有两个兄弟——孙羌和孙静。

公元 184年,孙坚受朱儁之邀,投入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那年,作为孙坚长子的孙策,才刚刚九岁。

孙坚要跟着朱儁北上镇压黄巾起义,而要行军打仗就得先安置好一家老小。于是,孙坚就让长子孙策率领家族中的妇女儿童,从自己所在地的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区)举家迁徙到扬州州治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孙坚之所以把一家大小交给九岁的孙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次子孙权刚两岁多,三子孙翊刚出生不久,而妻子吴氏正处在产后将养身体的状态之中,需要人照料。由此看出,当时三十岁的孙坚也是够拼的,倒是正应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话。

九岁的小孩儿在现在不过是三年级的小学生,而在当时孙策已经到了可以支撑家门的年纪。作为将门虎子的孙策,没有辜负父亲孙坚的期望,并在寿春结交了大量的当地贵族,表现出极不一般的人格魅力,且人缘非常好。为什么孙策人缘这么好呢?因为他本来就长得好看,而且性格又好,善于交际。史书上说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当时人们称呼他“孙郎”,而“郎”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小小年纪的孙策,其人缘好到什么程度呢?孙策结交了大量的当地贵族,“声誉发闻”,“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有人听说孙策的故事后,还大老远地从庐江郡舒县(一说今安徽省庐江县,一说今安徽省舒城县)赶过来拜会他,而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周瑜(175—210)。

周瑜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高祖父周荣曾任尚书令,从祖父周景、从伯父周忠皆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其父亲周异则为洛阳令。

周瑜长得高大英俊,《三国志》上说“瑜长壮有姿貌”。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但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此时,周瑜听闻孙策的名声,特地从老家庐江的舒城赶到寿春同神交已久的孙策相见。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志,英达夙成,因而寿春一见便如故,从此成为知己。

公元 189年,孙坚开始北上讨伐董卓。与此同时,出于某种原因——很有可能是关东大官僚集团的压力,孙策又要搬家了。可把家搬到哪里才安全呢?周瑜劝孙策移居舒县以便往来,而孙策非常高兴地应允了。此后,孙策便把家迁到了舒城。周瑜则把家里靠道边的大宅院让出来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有无共通。实际上,孙策是住在了周瑜的家里,而周瑜还经常以财力对孙策进行帮助。

很快,孙策就得到了另外一位著名隐士的投效。他是谁呢?这还要从公元 192年孙坚战死之后说起。

公元 192年,孙坚战死襄阳。公元 193年,十八岁的孙策把父亲孙坚安葬在了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同时家人也一起来到了曲阿。不过,他们却并没有在曲阿停留,不久就渡江北上来到徐州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孙策为什么要到江都,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三国志》里有这么一句,“徐州牧陶谦深忌策”。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于孙策的突然造访,陶谦是很不欢迎的。孙策自己不久也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在吕范、孙河(孙策同辈远亲,曾过继给姑姑家改姓俞,后回到自家又改回孙姓)的帮助下,一家人又回到了曲阿。从《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来看,这段过程还颇显得有些惊心动魄。

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太和县)人。吕范年轻时只是一名汝南郡的县吏,后来避难至寿春,结识了当时在袁术手下效力的孙策。孙策认为吕范与众不同,以礼相待,于是吕范将自己的百余名门客交由孙策指令,自此跟从孙策。

当时,孙策的母亲吴夫人身处江都,于是孙策派遣吕范、孙河迎吴夫人回曲阿,让母亲暂栖于舅氏吴景之处。徐州牧陶谦认定吕范是袁术一方的内应,下令各县通缉吕范。吕范知情后,亲自招募能手引领门人偷偷将吴夫人接走,再迅即回到孙策之处,成功完成使命。

尽管孙策的江都之行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他获得了广陵著名隐士张纮的投效。

在后汉三国的历史上,张纮文采飞扬、名声卓著,甚至连大才子陈琳遇到他也甘拜下风,认为自己和张纮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对于张纮来说,这种评价还不能概括地说明他的历史地位。

历史上的张纮,不但是后汉末年的文学家、一代名士,同时还是一位对东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都起到关键作用的谋略家。

那张纮到底做了什么让人如此地高看他呢?

张纮是广陵人,早年到洛阳求学,钻研《易》《尚书》《韩诗》《礼记》《左氏春秋》等古代典籍。回到家乡后,张纮被推荐为茂才,但其并没有接受。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书》云:“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不就。”这大约在公元 189年之前,说明此时张纮已经闻名遐迩了。

随着局势的日益混乱,张纮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江东。此时,正值孙策招募队伍,张纮便和同郡秦松、陈端一起投奔了孙策。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中说张纮被授予正议校尉一职,从此成为东吴谋主(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云:“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而《三国志·吴书·陆绩传》云:“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这说明张纮和张昭一样,共同参与了孙策在江东一系列战役的谋划,足见张纮在这个时期的地位。

《三国志注》引《吴书》中记载:“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后来东吴的继任者孙权对张纮也是非常尊重,《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中说:“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当然,张纮光有名气、受人尊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具体的行动、举措证明其作用和能力。通过历史记录可以发现,此时的张纮对于孙策来说是非同寻常的重要,因为他为孙策提供了一个堪与《隆中对》媲美的未来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了孙策的发展方向。

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在江都的目的之一就是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再为父报仇。此时,名士张纮因丧母时居江都,而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

孙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

张纮推托:“既素空劣,方居衰绖(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这里指服丧)之中,无以奉赞盛略。”

孙策进一步请求:“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于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仇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悲壮之气,不禁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张纮为孙策制订的未来发展“总体方案”是:先到丹杨征募天下闻名的丹杨兵,然后一统吴会(泛指江浙地区),接着统一荆、扬(泛指整个南方地区)做跨世纪的齐桓、晋文,最后伺机北上而天下定。这就是所谓“江都方案”。

这个未来发展“总体方案”受到后世研究者的高度评价。这个建议有的是属于当前的,有的则是远景,就是孙策政权建立和发展的蓝图。从此,张纮成为孙策政权的重要谋士之一。张纮的建议简单明了,既没有《隆中对》中所谓“复兴汉室”的空洞口号,也没有《隆中对》中那些遥远而未必正确的战略远景,而是一针见血地为东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张纮此人的远见卓识。学者田余庆先生也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中称赞张纮:“孙策后来鼎足欲江外,也已在张纮的筹划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孙策与其父孙坚相比,他之所以更具王者风范,是由于他在正式发家之前就已经把谋士确定了,同时更确定了将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孙策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战略家。

当时,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鼓荡难平:“一与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公元 193年,孙策赶赴寿春去见袁术,希望袁术归还其父孙坚的旧部。孙策流着眼泪对袁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于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原明使君垂察其诚。”袁术聆其语言,察其举止,知道他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又心有不甘。于是,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杨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丹杨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然后召集兵勇。”

孙策便接了母亲吴夫人,带着汝南人吕范和同宗孙河到了丹杨曲阿。孙策来丹杨的目的,根据前面分析的张纮为孙策提供的未来发展“总体方案”来看,就是为了在这里取得兵源。

当时,丹杨太守吴景是孙策的亲舅父。此前,孙坚妻弟吴景随孙坚征伐有功,受封骑都尉。不久,袁术上表吴景为丹杨太守,并令吴景攻打原来的丹杨太守周昕。在迅速打败了周昕之后,吴景占领了丹杨。

此时,孙策前来投奔自己的亲舅父吴景。很自然,在老孙家极其需帮助的时期,吴家拉了孙策一把。在舅父吴景的帮助下,孙策有了一支数百人的军事力量——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精兵。

值得指出的是,吴景的任命是袁术所授,袁术在当时的江东其实是获得了许多当地豪族支持的——包括庐江的周瑜家。当然,后来随着孙策在江东的崛起,这些豪族把更多的“选票”投给了孙家。

依靠舅父吴景的力量,孙策便召募到兵勇数百人,但不幸遭到自称为泾县(今安徽省泾县)大帅的山越人头领祖郎的袭击,差一点丢了性命。

按着“江都方针”的第二步,孙策为了重新获得父亲孙坚的重大遗产——孙坚生前的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刚刚十九岁的孙策在公元 194年只好又去见袁术,走了四年前父亲的老路——投靠袁术。

袁术对孙策还是不太放心,并没有把孙坚的旧部完全给孙策,只给了他千把人。对此,孙策显然是非常失望的。不过,“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孙策也只能暂且认命了。当然,此后的孙策渐渐流露出英雄本色,开始了他真正的历史生涯,此后的他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袁术军中,孙策很快就锋芒毕现,以至袁术手下的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就连袁术本人也常常感叹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这一年,刚刚立足于长安的“正统”东汉朝廷,其实际领导人之一的李傕派官居太傅的马日䃅到关东安抚群雄(其实是想获得关东一部分军阀的支持)。

这个马日䃅是何许人呢?马日䃅与袁术之间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呢?这要先从马日䃅的身世说起。

马家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汉武帝刘彻在位年间,马家移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王莽新朝前后,马家兄弟四人马况、马馀、马员、马援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这其中最有名气的还是伏波将军马援(前 14—49)。马馀是马援的兄长,马馀的儿子是马严、马敦,而马严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融(79—166)。按照《后汉书》的记载,马日䃅则是马融的族孙。 LvN4QXTM3wgfa4+AOrIaC39s/oPbeaKfie7EXmKBI68YMUVO3hyG9fkH8W5QPpW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