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江东猛虎死得奇

按理来说,胡轸、吕布率领的军队军力显然比上次梁东会战时要强,而孙坚手里的不过是些败军和新兵,军力与上次比要弱。这样的情况下,孙坚是必败的。可是,就是这场人人都认为孙坚必然会输掉的战斗,孙坚居然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还要从胡轸、吕布二人的严重不和谈起。

在董卓军中,一直存在着并州派和凉州派的矛盾。这次董卓派军迎击孙坚的两位大将——统帅胡轸属于凉州派,而副帅吕布则属于并州派。正是因为胡、吕二人的不和,才给孙坚以可乘之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董卓听说孙坚进占阳人城,立即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领五千人马,前往迎击。胡轸性急,出兵时预先扬言:“这次去,要当斩一青绶,部队才会整齐纪律。”诸将听胡轸这样说,心中颇为不快。

这里要注意,所谓“青绶”是指系官印的青色丝带,也借指官印本身。在古代,青绶是官员身份的象征,不同级别的官员佩戴的绶带颜色和质地有所不同。在汉代,佩绶制度非常详细,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官员应佩戴的绶带颜色和质地。例如,汉高祖时期,三公为金印紫绶,而御史大夫、九卿和二千石以上官员则为银印青绶。青绶的颜色呈紫青色,既体现了古代对色彩的审美,也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部队行至广城(今河南省汝州市西),离阳人城还有几十里。此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兵马劳累,应当驻军休息,而董卓预先制订的作战计划也要求在广城住宿,秣马厉兵,养精蓄锐,然后再乘夜进兵,天明时分攻城。但诸将都嫌忌胡轸,想败坏他的大事,不想让他成功。于是,吕布等人便说:“阳人城中敌兵已经逃跑,应该快点去追赶,寻求战机。否则,就没有机会了。”胡轸便率军连夜出发。

到了阳人城下,城中守备十分严密,偷袭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时,部队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加上是在夜间,没有堑壕工事防御。将士们刚刚解甲休息,吕布又令人传布谣言,说孙坚率城中将士乘夜来袭。军众在黑夜中不明真假,慌乱奔逃,弃盔甲,失鞍马,十分狼狈。孙坚乘势出城追击,不仅使得胡轸全军溃败,而且还一举斩杀了董卓的爱将华雄。孙坚阳人城一役获胜,名声大起,威望更著。

因此,历史上真正做到温酒斩华雄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

阳人城战后,有人乘机挑拨袁术,说:“孙坚倘若占据洛阳,发展势力,将难以制约。如果任其发展,岂不是除却一狼,又增一虎吗?”听了挑拨之言,袁术真的怀疑起孙坚来,不给孙坚运送军粮。孙坚军中无粮,焦虑万分。当时,孙坚驻地阳人城距离袁术所居鲁阳一百多里,遂连夜乘马直奔鲁阳拜见袁术。

在这个时期,孙坚、孙策父子对袁术可谓忠心耿耿,至于孙策后来的背叛实在是因为袁术自己太不像话了。

在袁术帐中,孙坚心情异常激动,在地上画来画去分析形势和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说:“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袁术心中怀愧,不能自安。

孙坚接着说:“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于西河,乐毅所以遗恨于垂成也。愿将军深思之。”袁术马上下令给孙坚调拨军粮,孙坚立即回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袁术偏偏用人还要疑人。可想而知,孙坚跟着袁术处处受制,其实根本得不到重用。相反,袁术只是把孙坚当作一柄利刃而并非合作伙伴,一直在利用他。所以,孙坚只要一日在袁术手下,就不可能再往上走,也不可能图谋大业。此时,孙坚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还在一门心思领兵打仗。

有了后勤的保障,孙坚继续北上。这时,董卓才发现孙坚的厉害,尽管多年以前在平定凉州的叛乱时两人有过一面之交。

董卓惧怕孙坚的勇武威猛,派部将李傕前往劝说,想与孙坚结为姻亲之好,并且让孙坚开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单,答应保举任用他们。在利诱面前,孙坚一身正气,义正词严地说:“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当即下令向洛阳的“南大门”大谷关(今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寇店镇水泉村)进军,一直挺进到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

孙坚一口回绝了董卓,不仅表现了他卓然不群的英雄气概,也使董卓大有感触。董卓曾对长史刘艾说:“关东的部队屡遭失败都怕了我,只有孙坚颇能用人,应该告诉将领们让他们有所防范。孙坚确有过人之处,其才可用!”

刘艾说:“孙坚虽然时出奇计,但到底不如李傕、郭汜。听说他在美阳亭(今陕西省扶风县)北率领一千多人与敌合战,差一点丢了命呢!”

董卓说:“孙坚当时率领的是乌合之众,兵不如虏精,且战有利钝,不可完全以成败论。不过,这回他跟从诸袁小儿,倒真是自寻死路了!”还说:“只要杀掉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然会服从我!”

依照董卓的意思,唯有二袁(袁绍、袁术)、刘表、孙坚才是其心腹大患。董卓迁都长安,不能不说与孙坚有一定的关系。

此时,董卓亲自出马和孙坚在洛阳郊外展开会战,结果遭到孙坚重创。董卓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和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孙坚继续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

无心恋战的吕布迅速败走,孙坚进入洛阳。当时,洛阳空虚,数百里内没有烟火。孙坚入城,见此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孙坚一边安抚百姓,一边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这表现了孙坚忠君爱国的一面。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坚得到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书》记载,孙坚当时驻军洛阳城南甄官署(今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南甄庄村一带)。

甄官署,古代官署名,是提供建筑材料及建筑中所用装饰用品的部门。甄官署负责供应宫廷用瓷,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自东汉历代沿置,所属有前、后、中甄官令,掌烧制砖瓦、陶器,雕制石人、石兽、碾硙等物。甄官窑就是烧制这些用品的官窑。

一日,甄官署内的甄官井上,早晨有五彩云气浮动,众军惊怪,没人敢去汲水。孙坚命人下到井内察看,却打捞出了传国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其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说,这是当年张让等作乱,劫持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人将其投到井中的。

但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呢?我认为,是假的。原因如下:

第一,从此事引用人自己的思考来看,孙坚得到玉玺之事典出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但裴松之自己都不相信。裴松之《三国志注》曰:“臣松之以为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受命于天,奚取于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第二,从此事的原始出处《吴书》和《山阳公载记》来看,裴松之引用的《吴书》和《山阳公载记》两书并非正史,可信度有些令人怀疑。《吴书》的作者韦昭原本就是东吴的太史令,为增加孙氏政权“上顺天意”的合法色彩,而特意加上玉玺这段“有德者居之”的故事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从陈寿创作《三国志》不引用此故事来看,众所周知其参考了《吴书》《魏略》等著作,像这样的记载肯定是看过的,之所以不录入《三国志》肯定是认为其与事实不符。试想,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如果真有发生,以忠、孝为第一道德标准的古人是绝对不会忽略的。

那此后的孙坚又怎么样了呢?

孙坚显然没有什么大野心,在占领都城后依旧分兵出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义马市与渑池县交界地区)、渑池,往西出函谷关向董卓的新据点长安进攻。

董卓为防孙坚再来进击,也分兵驻守各处险要,自己则入镇长安。孙坚则在修复完被董卓挖掘的汉室陵墓后引兵回到鲁阳。此时,董卓在撤离洛阳后曾对他的长史刘艾说,“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

的确,孙坚在关东官僚集团中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可他却是击败董卓军最大的功臣,与董卓的作战也最为彻底。可惜,《三国演义》为了烘托刘备,把孙坚的事全安在了刘备头上,实在是太过分了。

正当孙坚兵进渑池准备一举打到长安时,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敌人出现了。

公元 191年仲夏,正当孙坚率军前往长安准备和董卓军展开又一场大战之时,袁术从鲁阳发来了急信。

原来,当时,关东州郡长官为了扩大势力地盘,纷纷兼并割据。袁绍、袁术虽为兄弟,可互相间也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由于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董卓,孙坚自然作战在外,而勤王军的盟主袁绍却趁着孙坚远行改派会稽人周昂(一说周喁)担任豫州刺史,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人城。袁绍也真不把劳苦功高的孙坚放在眼里了!

孙坚得此消息,十分感慨:“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说完,仰天长叹,泪如雨下。

当时,豫州属于袁术的势力范围,袁术推荐孙坚为豫州刺史,实际上是让孙坚来替他抵抗北方的袁绍。此时,袁术本人正坐守南阳与荆州的刘表对抗。很显然,袁术的用心主要在刘表身上,他把孙坚基本上当作盾而不是矛,而孙坚出于一片忠君爱国心,冒险单兵与董卓军作战,实际上对袁术而言是件很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按袁术之意,先取荆州,后取江东,然后挥师北上,一举而天下定。袁绍当然也看穿了袁术的心思,所以趁孙坚西征之机攻打豫州,使袁术腹背受敌。就这样,孙坚只好奉命退兵。在袁术的帮助下,孙坚顺利地击退了周昂,在豫州巩固了政权。

此时,袁绍正忙于处理冀州问题,无暇继续派兵。于是,暂时缓了口气的袁术做了个决定,让孙坚出征刘表。这个决定即使从后世来看也是很正确的——无论从战略上讲,还是从战术上讲——可是对于孙坚而言,他的死期却临近了,尽管这完全是意外。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刘表其人。

刘表,字景升,和刘备一样是汉室宗亲。巧合的是,他们都是从汉景帝这一支分出来的。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因为刘胜受封的中山国在今天的河北,所以他这一支的后人就都生活在河北,而刘备是涿郡人。刘表则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之后,因为刘馀受封鲁国,所以这一支的后人就生活在山东。

刘表生于公元 142年,山阳郡高平县(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志》说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可谓一表人才。东汉末年,其时十分流行人物品评,而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给他一个评价,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曹操也曾经准备隐居读书二十年,换一个“名士”的头衔出来做官。刘表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八俊”的评价,且为汉室宗亲,按说通过察举制度去做官也不是难事。

青年时期的刘表虽然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友”,但他没有仿效当时流行的隐居山林的清流作风,而是积极地投身仕途,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属,很受何进的赏识。后来,刘表被擢升为北军中候,掌管禁军。

公元 190年,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杀死,何进向朝廷推荐了刘表担任荆州刺史。刘表一生中最重要的荆州割据时期就此开始。

公元 191年秋冬之际,孙坚开始转战于荆北,刘表也派黄祖在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邓城村)之间迎战。到了公元 192年春天战争进入高潮,孙坚率军在樊、邓一带击溃了刘表的大将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兵锋直抵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之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之中,孙坚追击。

就在此时,董卓被他自己的义子吕布杀死。应该说,此时此刻的袁术已经胜利在望了。如果孙坚不日攻克襄阳,继而铲除刘表、平定全荆州,再加上此时身在北方的董卓已经被杀身亡,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由袁术一统天下的情形,历史也就完全有可能就此改写了。

可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发生了。

孙坚与黄祖大战,黄祖败走逃到岘山之中,孙坚追击。这次孙坚对黄祖在襄阳城外的追击,按照史书的记载,那是“单马行岘山”。“单马行岘山”,这一鲁莽的军事行动使孙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当孙坚“单马行岘山”追击黄祖的时候,其手下败将黄祖的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死,年仅三十七岁。

这就不得不说到孙坚创业失败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也“身先士卒”,败也“身先士卒”。对孙坚来说,正是应了那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孙坚打仗总是勇当先锋,喜欢冲在最前面,还经常亲自深入敌军腹地。作为将领,这通常说来没问题,甚至还有鼓舞士气、团结军队的作用,毕竟将军都亲自上阵杀敌了,作为士兵怎么可以退缩呢?

但是别忘了,到了这个时候,孙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而已了,他早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可以跟各路诸侯并肩而坐了。此时,孙坚手下有诸多大将能用,他自己完全不需要事必躬亲,只要在后方指挥作战,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然而,孙坚显然没意识到这一点,还是凭借着一腔热血上阵奋勇杀敌。

孙坚虽死于意外,但这背后似乎又透露着一种必然性。一是他一门心思带兵打仗,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结果没人家会算计,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被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地拿走了。这就是董卓说孙坚的“戆”。二是他不懂得人心险恶,也不会识人看人,所以投靠错了袁术,这就决定了他的发展前景不可能好。三是他还不知道自己身份地位的转变,身为将帅却干着一兵一卒的活儿,白白给对手制造了刺杀他的机会。这就好比我们下象棋里的“将”,手下明明有一堆“车、马、炮、象、士”和无名兵卒,但他不用而非要自己跨越“楚河汉界”去打仗,这不是千里送人头吗,谁能保得了呢?

孙坚是一个站在时代关口的草莽英雄,他能力出众,也在乱世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但是他又缺乏政治远见和全局视野,这就决定了孙坚只能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而无法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董卓评价孙坚“小戆”的评语实在恰如其分。

一代豪杰的死往往很突然、很意外,而孙坚的死是袁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推迟了南中国的统一近三十年。 14AnnPfFEL8srg1m25z2Z/shnf3+Ap+Ym3cXA2ZLAzIvJjGDglBl/X2rI2c8Cu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