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遇刺身亡留疑难

公元 200年春夏之际,孙策出去打猎。正当孙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促间来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赶到,遂将三人杀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许贡上表给汉献帝刘协,说孙策骁勇,应该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下令绞死了许贡。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其报仇,这次终于得手。

就这样,年仅二十五岁的孙策死了。孙策死后留下了诸多“难题”,其中第一个难题就是他的死亡过程及原因。

关于孙策的死亡过程,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认为孙策是仇人许贡的门客刺杀之后中箭,自知不久于人世,便马上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孙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接着,孙策叫来孙权给其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然后,孙策嘱咐弟弟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当天夜里,二十五岁的孙策去世。后来,孙权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后人有诗称赞孙策说:

独占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第二种说法,据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大夫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于是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全都裂开了,后于当夜死去。

第三种说法,据《搜神记》记载,孙策死于东汉末期道士于吉为祟。孙策杀死于吉,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却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于吉是东汉末期的道士,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根据《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于吉经常往来于吴、会稽两地,建造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给人治病。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公元 200年,于吉被孙策以“幻惑人心”的罪名斩首。

那么,关于孙策死亡过程的上述三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加符合历史真实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相对而言更加相信第一种说法。

孙策死亡的过程够复杂了,但更加复杂的则是孙策的死因。

关于孙策的死亡原因,一般比较可信的是《三国志·吴书·孙策传》的记载,认为孙策在平定江南之后于公元 200年春夏之际,在出去打猎的过程中遭到仇人许贡的门客刺杀而身亡。

当然,这种简单的死亡原因还是有很多漏洞的。为什么呢?

根据《三国志·吴书·郭嘉传》记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这段记载说的是,孙策在扫平吴会、尽有江东之时,曹操正在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并准备官渡之战,孙策也在趁这个大好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做那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事,争取偷袭北方成功,同时击败曹操、袁绍两大势力而一举统一中国。此时,曹操众将惶恐不安,而“天才”的郭嘉(170—207)越众而出,侃侃而谈,豪言“孙策必死,不足为惧”。结果,真如郭嘉所料,孙策“临江未果”,遇刺身亡。

《三国志》作者陈寿著书从简,稍有可疑的史料一概摒弃,而关于这段“神乎其技”的论断却赫然昭之于世。裴松之《三国志注》对这段记载就颇有微词,他认为:“(郭)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裴松之的观点是:第一,郭嘉铁口判命,判死孙策是“明于见事”。第二,非为“上智”,郭嘉虽然判定孙策死于“匹夫之手”,却料不定死于何时,也就是说如果孙策晚死几年,在官渡大战时出兵北进,那么这个“神算”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孙策死于公元 200年夏,就在此时官渡大战全面爆发。这也太巧合了吧?

那么,究竟是陈寿记载的选材有问题还是其中另有隐情,抑或是当时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我们后人不明白呢?这还要从孙策对江东的统治说起。

公元 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名士,壮大声势,如孔融等人皆应招而来。与此同时,江南的一场巨大变革也正在进行。孙策出兵江东,转斗千里,攻破吴郡、会稽等地,声势日隆。

孙策虽然在形式上尽有江东之地,但仅仅是在“形式上”。东汉末年,构成统治力量的并非汉朝廷中央,也非官派郡守,而是那些握有兵马、称雄一方的士族豪强。

当时,孙策对当地豪强采取的是高压政策,不断对其打击和杀戮。孙策此举的目的是打击当地的“地头蛇”“土皇帝”,进而全有江南、保有长江。在孙策的高压政策下,江东士族和地方豪强联合反抗,而且十分激烈,以致江东孙氏与当地士族和地方豪强关系相当恶劣。

根据史料记载,孙策当政时期,被他打击和杀戮的当地豪强、郡守、头目等的人数非常之多,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前吴郡太守盛宪、现吴郡太守许贡、扬州牧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山越大帅严白虎、乱贼许昭、太平道首领于吉、陈登(163—201)的叔父陈瑀,以及当时寄寓江东、后来官至蜀汉太傅的许靖。

当然,他们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孙策,除了孙策的残酷镇压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孙策系出袁术一系,而袁术于公元 197年僭号称帝,所以郡守、名流、士族对孙策自然不会待见。

无论怎么说,孙策与江东豪强的关系势同水火,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郭嘉与孙策素未谋面却知道其“轻而无备”,那么想来这个结论知道的恐怕就不止郭嘉一个人。因此,郭嘉据此两点断言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倒也不算神乎其技。

真正神奇的是,郭嘉预测的时间是在公元 200年 3月至 5月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公元 200年 3月曹操东征刘备胜利回师官渡,到公元 200年 5月北援白马,而这 3月到 5月之间正是所谓“相持于官渡”的时间,孙策则恰恰离奇地死于此时。这才是真正的“铁口判命”,裴松之将这一现象解释为“此盖事之偶合”。

但是,真的仅仅是“偶合”吗?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这段记载在讲一件事情,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杀死,后在孙策落单期间,许贡的门客暴起刺杀了孙策。时间就是公元 200年 5月。

孙策之死,与郭嘉的预言到底有什么因果关系?他的死与那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官渡大战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统观全局,纵横比较,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公元 208年,曹操做了一件“好事”,他把远在塞外的蔡琰重金买了回来,而蔡琰就是著名的蔡文姬。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蔡琰的父亲、著名的文学家蔡邕(133—192)与曹操是莫逆之交。

根据《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袁山松的《后汉书》记载,蔡邕早年任职朝廷,后来官运不济离开庙堂,远走江东吴会之地。在江东吴会之地,蔡邕一住就是十二年,直到公元 195年才离开。这十二年间,蔡邕与当地文士、郡守、士族交往颇深。据《永乐大典》(残卷)记载,蔡邕不但与曹操关系莫逆,还与孔融是好朋友,而孔融与孙策打击的曾做过吴郡太守的盛宪关系又非常密切。

当然,如果说仅凭这一点东西还不能断定孙策的死与北方的曹操集团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话,自然是有道理的,毕竟互相交往不能说明政治利益。但是,下面要说的故事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汉末大乱,有一个人远避吴郡,而其祖父曾经官至吴郡太守,因此他在太守舍中看到了祖父的画像,结果当场大哭。这个“好孩子”是谁呢?他就是曹氏的“千里驹”,被曹操待若亲子的曹氏族子——曹休!或许曹休的祖父做吴郡太守已经“年代久远”无可考证,但他与当时在任的吴郡太守盛宪或许有某种关系(他们也许是曾经的上下级,正如盛宪与许贡),否则在太守官邸何须悬挂前任太守画像?

通过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北方的曹操集团与江东的士族集团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靖寄寓交趾,发送书信要求结纳曹操;许贡也曾献计曹操,建议迅速整治孙策。这中间的林林总总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完的。

如果说这一切还不足以说明曹操集团和孙策之死的联系,那么下一条历史记载则表达得更加直观。

根据西晋人虞溥(238—300)的《江表传》记载:“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至此,我们几乎可以下断言:即使曹操集团与孙策的死没有直接关系,但其预料孙策之死的准确度几乎可以精确到“月”,江东豪强与江北曹操集团的联系不可谓不紧密,而这一情况的“导演”很可能就是“间谍卧底”高手陈登。

如今,历史已经远去,记载大多湮没,留下的只有后人无尽的唏嘘。或许,我们还在叹息“小霸王”死于“匹夫之手”,从而未能在公元 200年的中原逐鹿中与曹操一争雄长。

如果认为孙策的死真的是“间谍卧底”高手广陵太守陈登一手“导演”的话,那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广陵太守陈登背后的真正黑手又是谁呢?我认为,这个广陵太守陈登背后的真正黑手很有可能就是曹操,而曹操很可能事先已经安排了孙策的仇人——许贡的门客暗中刺杀孙策的事。可是,相关的证据呢?

当曹操听闻孙策袭取江东,常常叹息:“猘儿难与争锋也。”他先后以汉朝廷的名义任命孙策讨逆将军,封吴侯;又与孙氏结亲,目的无非是一个——“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到公元 200年的关键时刻,曹操的这种招抚手段却已经失效了。那年春天,袁绍合并十万骑,气势汹汹地直扑黄河渡口白马,而曹操在那里只有于禁和乐进苦苦支撑,直到夏天曹操才北进支援。曹操两个月在官渡无所作为的原因,其实就是在防备背后的孙策。正是在此时,曹操幕僚一起商议对付东吴的策略,于是就上演了郭嘉“神机妙算”的那一幕。现在看来,那与其说是“神机妙算”,倒不如说是“既定方针”。

君不见孙策陨殁未几,曹操立刻北进白马,其无后顾之忧以至于此。更有甚者,孙策死后,反应最激烈的是两个人——孔融和孙权。

孔融与孙策不沾亲、不带故,那对孙策的死何必惊慌呢?因为孔融知道他的兄弟盛宪活不成了,所以他上书求曹操营救盛宪。但孙权的反应比孔融还快,当即就杀了盛宪。孙权即位后一改孙策的高压政策,对豪强采取怀柔手段,但唯独不放过盛宪,其中原委恐怕不难体会。巧合的是,杀死孙翊(184—204)的妫览、戴员也是盛宪旧部。更为奇怪的是,孔融举荐给曹操的人才没有一个得到善终,而盛宪的儿子却位至“征东司马”。

孙权日后处处与江东豪强周旋,最终到了晚年却大开杀戒,终于将对孙氏集团构成威胁的江东豪强诛戮殆尽,免除了心腹之患。比如虞翻,他与孔融、王朗、盛宪等人交往甚厚,最终自然难逃劫难。

综上所述,孙策杀戮豪强、“轻而无备”固然是他遇刺的内因,但曹操指使的陈登形成的外因看似是必然中的“偶然”,其实却改变了历史进程。至于郭嘉的“铁口判命”,如果离开了陈登高超的“卧底暗杀”技术,便没有任何意义。

退一步说,即便不是曹操指使陈登暗算孙策,从江东豪强与北方曹操集团的联系来看,曹操集团事先对于孙策的死有所预感也是十分正常的。在曹操幕僚中,预料到孙策死期不远的当不止郭嘉一人。

孙策死后留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他的精神遗产和继承人问题。

史书称“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从某种程度上说,孙策能够占据江东,跟他礼贤下士、善于用人大有关系。通过几件事,可以看出孙策的这一特点。

一是重用旧臣,用人不疑。

孙策刚出道的时候,只有吕范、孙河二人经常跟从,危难不避。孙策待吕范如亲戚一样,往往带他一起升堂见母,饮宴欢叙。孙策入据曲阿,增兵到两万多人,把吕范部下的兵士也增加到两千多人。有一天,吕范一面陪孙策下棋,一面对他说:“将军的事业越来越大,士兵也越来越多,而各种纲纪尚不完备。我愿暂为都督,帮助将军做好这些事情。”孙策说:“你是著名士大夫,手下拥有不少兵将,且在疆场上已立大功,哪能委屈你管这些军中琐细事务呢?”吕范说:“我舍弃乡土,跟你到处奔波,并非求取妻子儿女和荣华富贵,我是想经时济世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你我二人,譬犹同舟涉海,如一事不妥,双方都受损失。我这也是替自己考虑,不光是为你着想。”孙策听了,只是笑,不说话。吕范当即告别出来,脱掉外衣换上骑兵将领的衣服,然后提着马鞭来到孙策阁门,自称兼任都督之职。这样,孙策给了吕范兵符,让他执掌军中诸务。吕范加意留心,整顿纲纪,军中肃睦,威禁人行。

孙策任命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他们二人一人居守一人从征,出谋划策,言听计从。孙策以师友之礼对待张昭,文武之事都由张昭主理。张昭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他,并对他大加赞美。为此,张昭感到进退两难。孙策知道后却非常高兴,说:“从前管仲治理齐国,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成了霸主的第一位。现在张昭贤能,人们开口、闭口褒扬夸奖他,而我能重用他,这功名还不是归我吗?”

二是不计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将。

关于祖郎,前面已有涉及;关于太史慈,后面还会讲到。此处暂且不表。

三是抚视孤寡,不欺弱者。

孙策攻克皖城,袁术妻儿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获。孙策对他们体恤抚慰,下令不得侵扰。后来,孙策收复豫章,又收拾安排刘繇的丧事,且很好地看顾他的家属。因此,天下士大夫均对孙策大加称誉。

孙策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的需要,而且以不影响他的功业为前提,其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会稽郡属员魏腾有一次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执意要杀掉他。众人一再劝阻,孙策就是不听。这时,吴太夫人站在井边对他说:“你刚刚立足江南,诸事尚在草创,尚未稳固。应该优待、礼遇贤能之人,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魏腾循例尽职,你却要杀他,这样一来明天大家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见你自罹祸难,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大惊,顿悟,马上放了魏腾。

有位叫高岱的名士隐居在余姚,孙策让张昭去请他,自己谦恭等待。听说高岱精通《左传》,孙策也预先玩读,想跟高岱讲论一番。有人乘机离间,先对孙策说:“高岱认为你英武有余、文采不足,你跟他讲《左传》,他如果回答说不懂,便是他瞧不起你了!”孙策暗记在心。那人又对高岱说:“孙策为人,最不喜别人超过自己。他如果问你《左传》的事,你就说不知道,这才合他的意。如果跟他讲论辩难,可就危险了!”高岱信以为真。孙策和高岱见面之后果然说起《左传》,高岱连连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孙策发怒,以为高岱依恃才能轻慢自己,便把他关了起来。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请求孙策释放他。孙策本无杀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楼看见几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而孙策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便下令杀了他。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但礼贤下士、敬重人才仍是孙策一生待人接物的主流,而这也确实在客观上使江东人才济济,并为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基础。

按理来说,孙策具备了成就霸王之业的很多特质,比如说英勇果敢、惜才爱才,但是他还是成了短命英雄,没能等到建立东吴政权。这就要说到孙策跟父亲孙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好战、轻敌,不知轻重。

还是同样的问题,孙策一路抢占地盘,势必会得罪很多人,而此时的他身居高位也四面树敌,自然应该多注意一点,不要总是自己一个劲地往前冲,身边好歹要有几个贴身护卫。但是孙策不管这些,他自己高兴打猎就自己出去,结果在打猎途中被其曾经杀死的许贡的门客暗箭射伤。随后不久,孙策很快就死了。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孙策眼看着父亲孙坚死于暗箭,却没有学到父亲死亡的教训,实在是不应该。

这也告诉我们:在“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日子里,创业者就像在走钢丝桥,哪怕百战百胜,但只要一步走错就会满盘皆输、功亏一篑。 OIjrV7yZVOAaxc+NqyY7t/DNORRThmtPtsfIltZzsxIFx8ZpvdO0fObo8Iyn5o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