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阿杰有个特别的晚间习惯,就像每天都要刷牙一样自然。每到晚上九点整,他都会轻轻按下手机上的勿扰模式按钮,这个简单的动作仿佛给忙碌的一天画上了休止符。“你看这些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阿杰指着自己的手机说,“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不停地告诉大脑'现在还是白天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养的那只鹦鹉,每到天黑就会乖乖钻进笼子睡觉。可要是客厅的灯一直亮着,它就会在栖木上焦躁地踱来踱去,怎么都不肯安睡。我们的大脑就像这只鹦鹉,需要明确的“天黑”信号才能进入休息状态。
把手机放在远离床头的地方充电是个好主意,就像把工作用的文件收进办公桌抽屉。阿杰的充电站设在书房的角落,那里放着一个古朴的小竹篮。“这个篮子以前是用来装水果的,”他笑着说,“现在变成手机的'小卧室'了。”每天晚上,他都会像哄孩子睡觉一样,把手机轻轻放进篮子里,盖上一条绣着星星的手帕。
睡前半小时远离电子设备,这个习惯养成后会产生奇妙的变化。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手指发痒,总想摸手机,就像戒烟的人总想找支笔在手里转。但坚持几天后,你会发现这段时间变得特别珍贵。可以翻翻纸质书,听听轻音乐,或者就是单纯地发发呆。阿杰说他最喜欢在这段时间整理第二天的衣物,“把衬衫和领带搭配好挂起来,就像在为明天的自己准备一份小礼物。”
远离电子屏幕后,眼睛会先感受到变化。那种干涩发胀的感觉慢慢消失,就像久旱的田地迎来了细雨。大脑也会逐渐放松下来,思绪不再像野马一样奔腾,而是像溪水般缓缓流淌。有位读者告诉我,自从养成这个习惯后,她开始注意到窗外每晚都会有一只萤火虫准时出现,“以前总是盯着手机,从来没发现过这个小邻居。”
有些人喜欢用更仪式感的方式来告别电子设备。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会在睡前给他的手机“盖被子”——用一块深蓝色的绒布把充电中的手机盖起来。他说这样做就像给手机也道一声晚安。还有人会写一张小便签贴在手机上,写着“明天见”,既是对手机说,也是对自己说。
电子设备的告别仪式不一定要很复杂,关键是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们讲完睡前故事后,总会轻轻合上书本说“故事讲完啦”。现在,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的大脑一个明确的信号:“今天的电子时光结束啦。”
阿杰最近又给他的仪式加了个新环节:关机前会检查一遍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知道明天是晴天还是下雨,心里就特别踏实,”他说,“这就像给未来的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每天入睡时都带着对明天的期待。
如果你觉得一下子戒掉睡前玩手机太难,可以试着循序渐进。比如第一周先把使用时间缩短一半,第二周再减少一些。就像园丁修剪花木,不能一次剪太多,要留给植物适应的时间。有位读者分享说,她会在睡前用手机听十分钟的白噪音,“海浪声让我想起小时候去过的海边,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把电子设备请出卧室也是个好办法。有位作家朋友把充电器移到了客厅,他说:“现在我的卧室就是个纯粹的睡眠圣地,连电子表都换成了老式的发条闹钟。”刚开始几天他总担心错过重要电话,后来发现真正紧急的事情少之又少。“我们以为离不开手机,其实是我们把自己训练成了手机的仆人。”
这些告别电子设备的小仪式,本质上是在帮我们重新划分生活的边界。白天我们尽情使用科技产品,但夜晚来临,就要学会放手。就像农民懂得让土地休耕,渔夫知道要休渔,我们的大脑和眼睛也需要定期休息。
有位老中医告诉我,人的身体就像一盏油灯,电子设备的蓝光就像不停往灯里添油,让火苗一直跳动。“到了晚上就该把灯芯捻小,”他说,“让火光温柔些,这样才能燃烧得更久。”这个比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老人们总说“天黑要息灯”,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告别电子设备后,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梦境变得更清晰了。阿杰说他经常梦见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连墙上的裂缝都记得清清楚楚。”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大脑不再被碎片信息填满,有了处理深层记忆的空间。就像一杯浑浊的水,静置后杂质沉淀,水就变清了。
现在,每当晚上九点的钟声响起,阿杰就会微笑着开始他的电子设备告别仪式。这个习惯坚持了三年,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睡得更香,而是重新找回了对时间的掌控感。“原来一天真的有二十四小时,”他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是我们把太多时间给了不会说谢谢的机器。”
试着从今晚开始你的电子设备告别仪式吧。不需要很复杂,就像跟老朋友道别那样简单自然。关掉屏幕,让眼睛休息,给大脑一个喘气的机会。你会发现,夜晚原来可以这么长,这么安静,这么美好。就像推开一扇很久没开的窗,突然看见了满天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