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热恋期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催产素等神经递质,会让人产生类似成瘾的快感,这与赌徒在赢钱时的神经反应高度相似。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藏在个体成长经历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塑造中:
童年创伤的延续:童年时期未获得足够关爱的人,成年后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补偿。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指出,不安全依恋型人群更倾向于通过过度付出或控制来获取情感安全感;
社会规训的影响:从“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生活”的童话叙事,到商家营造的“情人节仪式感”消费陷阱,再到“女性最佳婚育年龄”的年龄焦虑,多重社会规训不断强化“爱情至上”的价值观;
认知偏差的误导:将“被他人需要”等同于自身价值,忽略自我成长与内在丰盈的重要性。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强调:“他人即地狱”,过度依赖他人认可,终将失去对自我的掌控。
戒除恋爱脑的关键,在于打破自我投射的幻象,重新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坐标系。唯有当我们学会爱自己,才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清醒与独立,收获真正健康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