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内心独白与史学宣言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列传第七十),却具有提纲挈领、总括全书的意义。它既是司马迁对家族历史的追溯,对其人生经历的概述,更是其创作《史记》的缘由、目的、思想的全面阐释。

在这篇自序中,司马迁首先追溯了司马氏家族的渊源,言明其祖先在周朝时便世代掌管天文之职,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家族传承。他提到了自己早年的游历求学经历,遍访名山大川,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历史素材。而真正促使他发奋著述的,是那次刻骨铭心的宫刑之辱。司马迁在文中引用了屈原、左丘明、孙膑等先贤身处逆境而著书立说的典故,表明自己正是效仿先贤,在极度的屈辱和痛苦中,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和价值的实现,那就是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愿,著成一部史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十五个字,正是《太史公自序》的核心,也是司马迁著史的最高理想。“究天人之际”是指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思考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动因;“通古今之变”是指贯通古往今来的历史演变,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成一家之言”则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史学观点和理论体系,不为世俗偏见所囿。这不仅体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哲学思考,也展现了他独立不羁的史学精神。

此外,自序中还详细阐述了《史记》各部分的内容纲要,并引用了大量经典文献和历史典故,展现了司马迁渊博的学识和宏大的著述构想。他将《史记》视为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亡之理”的巨著——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让其贯通古今——旨在“论百家之言,著述之功,垂万世之业”。这一初衷,是《史记》的精髓,也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核心指导原则。

《太史公自序》在写法上,继承了《左传》《国语》的叙事传统,语言精炼,气势磅礴,情感饱满。洗练的笔墨,勾勒出史家的生平轨迹,穿插经典,使得文章典雅庄重却不失生动。其结构之严谨,逻辑之清晰,叙事与议论之契合,将个人的悲愤、家族的荣耀、史学的理想完美融于一炉。这种散文的风格,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和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文人效仿的典范。

简言之,自序是一篇史学论文,是史家风骨的象征,拥有穿越千年的力量。 b719gUkyGO/8i0EnWtxn+1It/s67Qd7LCLf0nZLBzZRAnxNSII6yWADkxD6x3Q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