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羡之,字宗文,刘宋开国功臣,位列文臣之首,徐羡之出身于名门,他是东晋左将军徐宁的孙子、上虞县令徐祚之的儿子,刘裕称帝之后,封其为建城县公、尚书仆射,刘裕临终前,又加封其为司空,与傅亮、谢晦、檀道济并为“四大辅政之臣”。不过,徐羡之死后被刘义隆追削,废为庶人,直到刘骏登基后,才恢复了徐羡之的爵位,两位帝王的举动恰好印证了徐羡之在刘宋权力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徐羡之出身东海徐氏,这一听就是世家大族,父亲、爷爷都曾当朝为官,然而到了徐羡之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虽如此,但徐羡之还是凭借门荫入仕,并且在桓修的荆州军中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刘裕,可以说,两个人是一同从基层打拼起来的,所以交情颇为真挚与深厚。
后来,刘裕代晋建宋,徐羡之凭借过硬的管理能力,帮这位战神皇帝打理庞杂的政务,主管吏部和尚书台,可以说,刘裕能没有后顾之忧地率军征战四方,主内的徐羡之功不可没,在此期间,徐羡之干了一件大事,而且这件事对于后世称得上影响深远。
东晋末年,门阀世家虽然衰落,但是影响力并没有完全丧失殆尽,到了刘宋建立之时,选拔官员的权力仍被门阀世家垄断,寒门庶子根本没有上升的渠道,这种局面给朝廷遴选真正的俊才造成了阻碍,徐羡之的破局之道,不可谓之不巧妙,他大力改革九品中正制,用这一招儿鲜的办法,把选官考核权从门阀世家手里截胡过来,表面上保留世家的特权,暗中把考核的实权收拢到尚书台,为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撕开一条口子。
据正史记载,徐羡之“甄别流品,未尝徇私”,而通过他提拔的可用之才中,傅亮、谢晦等人都成了治政的中坚力量,就这样,徐羡之成为了刘宋开国时期朝政稳定的隐形推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刘裕的托孤重臣!然而,徐羡之在成为首席顾命大臣之后,却做出一件颇受后世争议的大事,那就是废杀少帝刘义符,时年十七岁的刘义符,一味的沉迷享乐且放任无度,心思完全不放在怎么当好一国之君上面,面对这坨扶不上墙的烂泥,徐羡之联合傅亮、谢晦等几位托孤大臣一商量,以“游戏无度,不堪继业”为由,宣布废帝,烂泥既然扶不上墙,那就干脆不扶了,后来,这几位托孤大臣又一商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刘义符直接给杀了,算是为扶刘义隆登上皇位铺平了道路。
徐羡之亲手扶上位的新皇帝刘义隆,看起来文弱乖巧,看着就是个好摆弄的主儿,但是,这正是徐羡之犯下的致命错误,也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隐患,几年之后,等到刘义隆羽翼渐渐丰满,他暗中布置的清算棋局,也随之展开了,而首当其冲要被清算的权臣就是徐羡之,以及另外两位顾命大臣傅亮与谢晦。
徐羡之能从底层攀上权力的顶峰,靠的是敏锐的政治嗅觉,当他嗅到危险的气息逼近时,立即交出手中兵权,以为这样就能避开刘义隆即将出鞘的刀锋,可惜为时已晚,没过多久,刘义隆对把持朝政的“托孤辅政天团”下诏,以废杀少帝刘义符及皇子刘义真的罪名,治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重罪。
最终,徐羡之选择相对体面的自杀,如果冒险搏一把,他可以像谢晦那样起兵反抗,但是为保全子嗣,徐羡之放弃了博得一线生机的机会,享年六十三岁,话说徐羡之是寒门逆袭的典范,但终究没有过硬的背景位,位极人臣而送命乃属常态,只可惜终究逃不过“兔死狗烹”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