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义隆,刘宋的第三位君主,年号元嘉,是为“宋文帝”,是刘裕的第三子,其母为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因刘裕的长子刘义符被杀,继而拥立为帝。
话说历史上获得“文”这个美谥的皇帝,都是文治武功的能人,但是刘义隆的文治可圈可点,武功却菜到感人,的确是难评,不过说起刘义隆的年号,倒称得上大名鼎鼎,正是刘宋唯一的短暂盛世元嘉之治,也是令后世遗憾的草草收场,而这位南朝宋文帝的一生也像他的谥号和年号一样,充满戏剧张力,六十年国祚,他一人独占三十年。
在南北朝的乱世中,皇子的命运充满变数,开国皇帝刘裕宾天后,传位长子刘义符,也就是刘义隆的大哥,然而这位新皇帝主打一个胡作非为,不满两年,就被权臣徐羡之、谢晦等权臣给废杀了,连同二皇子刘义真也跟着送了人头,所谓皇位不可空悬,权臣们在剩下的皇子中一盘点,选中了年方十七岁的刘义隆,这位皇子文弱多病,是做傀儡的不二人选,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
刘义隆登基之后,对手握朝政实权的徐羡之、傅亮等人几乎言听计从,傀儡当得那是相当称职,主打一个高度配合,提供权臣们满满的情绪价值,但是孰不知,在他温驯顺从的表象之下,暗藏着弑杀两位兄长之仇,就这样,刘义隆扮猪吃老虎,外表懦弱谦和,内心确实狠辣的绝对狠人,一边重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的后人王弘、王华等,而且凡是有才华的寒门子弟都大用特用,一边暗中拉拢禁军将领檀道济,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隐忍三年,最终一招反杀。
刘义隆突然发难,先调徐羡之的亲信檀道济入京戍卫,再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徐羡之等人,一举收割掉权臣集团,这场翻盘之战打的干脆利落,让权臣集团措手不及,毫无反击之力,堪称南朝版“权力的游戏”。不得不说,表面文弱的刘义隆,实际上很有帝王御极的手腕,然而在野史传闻,刘义隆是靠装病,甚至命太医熬药配合演出,才麻痹了权臣集团,获得反杀的机会,这是对他自身能力的一种弱化和曲解。
正史明确记载,刘义隆赢得这场政变,是因为精准掌握情报,以及檀道济的军力支持,怎么可能靠一场戏剧化的表演赢得胜利?不过,这段历史倒是充分证明,永远不要轻视那个看上去最乖顺的皇子,徐羡之等权臣就是吃了这个亏,话说刘义隆夺回权柄之后,治世之才得以施展,他先是下诏推行土断政策、清查户籍,减轻民间徭役税赋、兴修水利,甚至以亲耕来督导、鼓励农业发展,谢灵运在《劝农诏》中就曾写道:“帝亲耕籍田,百姓竞劝。”
刘义隆收拾了刘义符一朝所留下的烂摊子,进而又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几年时间,就让举国进入一个难得的稳定时期,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民间生活得到改善,文化也随之出现繁荣景象,史书与文坛都留名的“元嘉三大家”,即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就是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天花板,而佛教也因刘义隆与高僧求那跋摩的交往,而得以日渐兴盛,南京瓦官寺中佛像留有元嘉年间的铭文,这座古寺和凤凰台一带,称得上是南京文脉之地,六朝风物俯拾皆是,可见刘义隆为后世保留的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元嘉之治”在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却能留下一抹亮色,但是盛世往往潜藏着难以预料的危机,不可否认,刘义隆的文治非常亮眼,但是他那战神父亲刘裕的武功是一点没遗传给他,之后,刘义隆三次挥师伐北魏,竟然都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导致败北,这也是比较魔幻的战绩了,尤其最后一战的“瓜步之战”,即刘宋政权第二次试图向长江以北拓展领土范围的战役,最终没有打赢,还被人家发杀,身为对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竟然一路打到了长江,刀锋直逼建刘宋政权的都城建康城,就是如今的南京,民间有传言说刘义隆“畏魏如虎”,下令建康城昼夜戒严,这是一种不够实事求是的讽刺。
实际上,军事才能不够强悍的刘义隆,对上北魏最强帝王拓跋焘,本就难有胜算,而且瓜步之战溃败的主因,是被将领到彦之冒进所累,并非刘义隆志大才疏,加之他刚出新手村撞上满级大佬拓跋焘,只能说运气差到离谱,刘义隆的人生终究走到了下坡路,最后竟然被嫡长子刘劭手刃,这也算历史上少见的人间惨剧了,这刘劭本是太子,但是性格暴戾、迷信巫术,企图用诅咒之咒死父皇,好能让自己得到皇位,但是事情败露之后,刘义隆想废掉刘劭的太子之位,可惜低估了儿子的狠毒,刘劭先下手为强,率死士夜闯皇宫、篡权弑父,刘义隆被乱刀砍死,这位曾经隐忍翻盘,开创了盛世的明君,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猝然离世,享年仅四十七岁。
因为北伐三战三败,让刘义隆饱受争议,诚然,刘义隆不是一位完美的皇帝,骨肉相残的悲剧令人无比唏嘘,却不能否认在他励精图治的三十年盛世中,给南朝带来短暂的岁月。只可惜,这段盛世如昙花一般,即开即落、终是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