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裴松之:三国史的拼图高手

裴松之,字世期,刘宋文学家、文官,官至中散大夫,一生醉心于史学,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有“史学三裴”之称。

裴松之在史学界属于大佬级别的人物,其出身和东郡闻喜县,也就是如今的山西闻喜,河东裴氏人才辈出,裴松之在诗书传家的学术氛围熏陶中长大,二十岁那年,裴松之踏上仕途,担任殿中将军,相当于宫廷小保安,那时正值东晋末期的乱世,裴松之籍籍无名地干了七年保安,哪成想晋孝武帝司马曜被自己妃子用被子捂死了。

皇帝猝然崩逝,必然有人对皇权跃跃欲试,这批富贵险中求的人里面,便有裴松之的舅舅一个,他舅舅豫州刺史庾楷,伙同兖青二州刺史组团去攻打建康,结果被团灭,大家各自星散而去,庾楷跑到下口投奔了桓玄,并好心推荐裴松之到新野担任太守,但是裴松之预见到落地成盒的风险,果断拒绝了,结果,不久之后庾楷就死在桓玄手里了,只有裴松之苟到了决赛圈,不仅躲过杀身之祸,经过十年蛰伏,最后加入了战神皇帝刘裕的队伍做了主簿。

裴松自幼痴迷于各类史籍,八岁能背《史记》和《左传》,成年后对史学愈发沉迷,进而渐渐在史学界崭露头角,元嘉六年,刘义隆下诏,命裴松之为《三国志》注疏,由于陈寿的《三国志》记录史实简明扼要,诸多值得展开的历史事件被一笔带过,刘义隆给裴松之的任务是“补其阙漏”,尽量还原三国时代那段纷杂而磅礴的历史,裴松之就此与《三国志》结缘,这部三国史不仅贯穿其一生,而他的注疏对后世的影响也同样不同凡响这影响甚至延续到九百年之后的明代,可以说,如果没有裴注版《三国志》可能就不会有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的《三国演义》,罗贯中也当不了同人文鼻祖。

那么,裴松之注疏的《三国志》好在哪里呢?为何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这就不得不先说裴松之对史学的敬畏和热爱,接到刘义隆的旨意后,裴松之没有像一般史官那样草率应付,他四处搜集相关史料,作注的过程中参考古籍竟达二百多种,史料浩繁杂芜,在那个一切全靠纯手动的年代,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巨大,裴松之倾尽毕生所学,呕心沥血在史料中寻找“可用之才”,为《三国志》补充大量细节,并且对陈寿在书中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甚至不辞辛苦,把同一事件的不同史料记载,进行保留比对,给后世读者创造了自行思考判断的机会。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像一部简单粗暴的帝王将相名录,是裴松之让那些风云人物在历史的尘烟中获得重生,并鲜活起来,比如《三国志》所记载的赤壁之战,只有寥寥数语“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裴松之根据《江表传》、《英雄记》等史料,在注疏中加以引用,把黄盖诈降、火烧战船、曹操败走华容道等具体事件,让这场赤壁之战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战役。

正是裴松之以《三国志注》为史学另辟蹊径,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他以注释原文为基础进行大量史实的补充,细致考辨真伪,进而加入自己的评论,这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借鉴了裴松之“以注补史”的方法,清代考据学派甚至将裴松之奉为“史料辨伪”的鼻祖之一。

裴松之像一位专注于拼图的高手,耐心地在陈寿留下的空白之处,一块一块拼起历史的全貌,这位史家丰碑,晚年淡出官场专心著述,于元嘉二十八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 ZPw8DdglSRfl4CJwboR57RwrU6Z9nnBLoy+UfSe3IUSGLIoj2Fbyu6M9a0Ptis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