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词——调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994年央视版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这首《临江仙》又由作曲家谷建芬谱曲,歌唱家杨洪基演唱,成为剧中的片头曲,因而更为广大观众所熟悉。
一般读者都会认为,这首《临江仙》的原创者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实,这首词的创作者另有其人,那个人就是位居明朝“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及徐渭)”之首的杨慎(1488—1559)。杨慎系四川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其父为东阁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
二十三岁高中状元后,杨慎开始入朝为官。一次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在世,1505—1521年在位)秘密出宫,刚出居庸关,杨慎就上书劝谏皇帝,但是朱厚照并未理会。杨慎便上书称病,辞官归故里。杨慎此时虽新晋为官,但我们不难看出他为官刚直,在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杨慎忠实地践行了儒家文化中对于为官者的要求,皇帝出现不符合礼法的行为,作为官员就要犯颜直谏。官可以不做,但是一定要维护礼法。这一点也为杨慎的被贬埋下了伏笔。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因无子嗣,于是按“兄终弟及”的原则,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年在世,1521—1567年在位)继承了皇位,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按朝臣的说法,嘉靖帝应该认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在世,1487—1505年在位)为父。如此,朱厚熜名义上就会成为朱祐樘之子、明武宗朱厚照之弟,这样才符合“兄终弟及”原则,做皇帝才能名正言顺。嘉靖帝却执意要立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1476—1519)为“皇考”,并且按照皇帝的礼仪对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此时,已经官复原职的杨慎,自然认为嘉靖帝这么做不符合礼法。所以他再一次对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第一次上书被嘉靖帝严厉斥责,但是杨慎并未妥协。第二次直接约与之同年的进士到左顺门(今故宫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的协和门)力谏。这一次,嘉靖帝非常生气,直接下令逮捕了以杨慎为首的八名官员并加以廷杖。但是杨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对众人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明史》)
“大礼议”事件后,杨慎于公元 1524年被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此前,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曾在明武宗驾崩、明世宗未至时,总揽朝政三十七日。其间,杨廷和裁撤了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杨慎被贬后,这些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山东临清时这些人才散去。杨慎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云南永昌卫时,险些病逝。在滇南时,杨慎曾率家奴助平寻甸(今云南省寻甸县)安铨、武定(今云南省武定县)凤朝文叛乱。公元 1559年 8月 8日,杨慎在昆明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仕途的坎坷,让杨慎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献身文学。杨慎在滇南三十余年间,博览群书,潜心写作,成绩斐然。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
在正统的文学创作之外,杨慎还创作了一部词话(又称“弹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又名《廿一史弹词》)。词话是明代民间的说唱文学(说唱艺术),是集说、唱、弹于一体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其后逐渐发展演变为弹词和鼓词两个系统。
《廿一史弹词》取材于正史,以《史记》至《元史》的“二十一史”为题材,叙述历代演变史实。全书用浅近文言写成,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每段以诗词开头,结尾也以诗词收底子。《临江仙》就是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那么问题来了,杨慎出生于明朝中期的公元 1488年,比公元 1330年出生的罗贯中晚了一百五十八年,他创作的《临江仙》为何成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呢?其实,将杨慎的《临江仙》硬生生加进《三国演义》的另有其人,那就是明末清初的毛宗岗。
毛宗岗仿效金圣叹(1608—1661)删改《水浒传》的做法,对罗贯中的原著进行了删改,并在章回之间夹写批语。《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临江仙》,就这样被毛宗岗“拿来”为己所用了。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就是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是置于“说秦汉”一章之首的,而作为“说三分两晋”一章开篇的,是一首《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杨慎的这首《西江月》也没被埋没,它早被明末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拿去作为他的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