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跟朋友们分享三国的这段历史呢?在我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名著常读常新。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三国,会有不同的收获:年轻时初读三国,读的是传奇故事与热血情怀;参加工作之后再读三国,读的则是处世智慧与英雄谋略;退休之后回归家庭又读三国,读的却是大道至简的世态人情与人生感悟。
三国里的众生相,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智慧、谋略,就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民族性,无论过了多久,咱们都能与之产生共鸣。
其次,想要学习各种智能谋略,其他名著也能给我们提供,但老纪认为,与三国故事相比,其他名著多多少少还是要略逊一筹的。比如《水浒传》讲路见不平一声吼,动辄打打杀杀,与今天的法治社会的理念完全脱节;《西游记》不但动辄便打打杀杀,还多了些不切实际的上天入地的神魔色彩;《红楼梦》更多的是少男少女的儿女情长。相对而言,三国故事能给我们提供相对全面的生存智慧:无论是关于家庭的,还是关于社会的。
当然,从陈寿(233—297)撰写《三国志》至今,一千七百年来,对三国故事的解读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各大网络平台上仍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解读三国故事。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1632—1709)对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版的《三国演义》原文,进行了水平很高的文字润色与情节加工,使之成为我们今天最为流行的版本;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从文学的角度重点解读了曹操(155—220)、周瑜(175—210)、诸葛亮(181—234)和司马懿(179—251)这四个人物。那么,与他们相比,老纪的解读有哪些自己的特色呢?
老纪的解读更多的是从处世智慧、管理智慧、权谋智慧三个角度对三国故事进行全方面解读——而不单纯停留在三国故事里的几个主角上。主角嘛,大都是成功者,他们留给我们的成功经验自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究竟是怎么把自己推销出去的呢?但是,也有一些小角色的成功,更值得我们去品味,比如谋士贾诩(147—223),一生不断跳槽,换了好多个老板,居然每个老板都很欣赏他。而那些没有成功的人物留给我们的教训,更能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借鉴作用,比如四岁让梨的孔融(153—208),最后居然死于不孝的罪名,这莫大的讽刺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上述这些具体的事例,其实涉及很多处世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三国故事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于我们今后为人处世,管理公司,处理非常棘手的问题,都能有所借鉴和启迪。
当然,老纪毕竟是历史老师,在解读三国故事的时候,也会从史学的角度,对人所共知的那些或纯属虚构或张冠李戴的故事加以考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