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跋扈将军”梁冀与“五侯”之间的冲突算是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第四次大较量,那么,“十常侍”的崛起便是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最后一次大较量。
所谓“十常侍”,其实是汉灵帝刘宏时期的十二个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段珪、孙璋、毕岚、栗嵩、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的合称。这十二个宦官因曾担任中常侍而得名,尽管实际上有十二人,但通常被统称为“十常侍”。这当然是受到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中的“十常侍”,指的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段珪、封谞、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十个宦官。
西汉后期,皇帝近臣中常侍主要负责传达皇帝诏令、掌管文书,并作为皇帝的顾问应对各种事务。东汉时期,中常侍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其官秩为千石,后来增至比二千石(次于二千石,银印青绶),多由宦者担任。汉安帝刘祜即位后,中常侍全部由宦官担任,负责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权力极大,中常侍的员数也从四人增加到十人,东汉末年更是增加到十二人。
公元 168年 1月 25日,汉桓帝刘志去世,汉灵帝刘宏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她听政期间,委任陈蕃与父亲窦武共同辅政。鉴于宦官势力猖獗,祸乱朝政,大将军窦武“既辅朝政,常有诛翦宦官之意”,计划“斥罢宦官”“悉诛废,以清朝廷”(《后汉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窦武联合太傅陈蕃等正直朝臣,首先诛除了“颇具才略,专制省内”的宦官管霸和苏康,之后打算继续诛除宦官头目曹节、王甫。不料消息走漏,宦官集团抢先下手,劫持了汉灵帝和窦太后,然后假传诏令,捕杀窦武、陈蕃等朝臣。最终,陈蕃被处死,窦武兵败自杀。外戚窦氏及参与谋除宦官行动的朝官“皆夷其族”。而以曹节为首的一大批宦官则封侯受赏。
汉灵帝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信任,张让与赵忠也逐渐迈入宦官集团的核心。到后来,王甫被杀,曹节去世,张让与赵忠便成为十常侍的首领。
成为首领之后的张让与赵忠,可谓是牛气冲天。当时,孟达的父亲孟佗与张让的监奴结为朋友,将自己所爱之物全部相送。监奴很感动,就问他有什么需求,孟佗就说只想你们为我一拜而已。后来孟佗到张让府上,监奴就率领奴仆在路上迎拜孟佗,并且共同抬着他的车子进门。那些拜访张让的宾客以为这是什么大人物,纷纷向他送礼巴结,可见张让是如何位高权重。孟佗最终得任凉州刺史。
黄巾起义爆发,侍中张钧上书直言斩杀“十常侍”,“县头南郊,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宦官们惶惶不安,以退为进,脱掉帽子、靴子叩头请罪,还表示愿被关进大牢之中。汉灵帝果然心软了,没有处置张让等人。相反,说出一番肺腑之言的张钧就遭难了,被诬陷与黄巾道有勾结,直接拷打至死。就连力战张角的卢植也因为没有贿赂小黄门左丰而锒铛入狱,若非皇甫嵩救助,一代名将或将憋屈地死于宦官之手。
汉灵帝为什么如此信任宦官?一是掌权的宦官伴随着他长大,在刻意培养下,汉灵帝自然要更加亲近他们;二是宦官知道汉灵帝喜好享乐,便拼命搜刮民膏来讨皇帝的欢心。为了供皇帝玩乐,也为了方便自己敛财,宦官怂恿汉灵帝大肆修建宫殿,甚至不惜为此抬高赋税。
外戚、宦官专政时期,东汉政治日益腐朽。外戚、宦官以及他们的党羽,都公行贿赂,搜刮财货,兼并土地。外戚梁冀被诛,抄没的家财竟达三十余亿钱,抵上东汉全年租税之半。宦官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势,也公然受贿。宦官聚积了无可估量的财富,尽情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因而宦官能够专权。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于自己操纵。他们又都趁权力在手时排除异己,大肆搜刮,竭泽而渔。总之,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戚宦交替专权、乱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一是导致政治腐败:戚宦相互倾轧,使政局动荡,朝纲不振。无论是外戚或宦官,大都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卖官鬻爵,广收贿赂。
二是引起党锢之祸:戚宦乱政引起大臣和士人不满,他们多支持外戚而攻击宦官,宦官便利用权力大加迫害,于是酿成桓、灵之世的两次党锢之祸。
三是造成起义四起:政治日趋黑暗,东汉王室、贪官污吏及地方豪绅的敲诈勒索愈益加剧,百姓无法生活,便到处流浪和暴动,最终引发大规模的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