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葭浜徐氏枝繁叶茂在青浦

根据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出版的《徐氏宗谱》记载,徐熙春所在的徐氏家族的始祖可溯至明初居住在松江府城的徐訚(又称竹庭公)。至第三世徐道训时,因其娶位于青浦县境西北赵屯桥(今位于青浦区白鹤镇)苏氏之女,故在明代中叶从茸城(松江府城)迁至唐行镇思葭浜 ,故该家族又称为“思葭浜徐氏”。 同时期,松江府内亦有一定规模、颇有知名度的同姓家族,如华亭徐氏、上海徐氏等,其中涌现出不少历史名人,最知名者当数官至礼部尚书的徐光启(1562—1633)。徐光启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交往甚密,后受洗加入天主教,努力学习与传播西学,与利氏共译《几何原本》(前6卷),并创作了《农政全书》。如今,上海著名的商业区徐家汇,其名源于向徐光启“中西交汇”的种种功绩致敬。

▲民国二十年(1931)五月出版的《徐氏宗谱》

思葭浜徐氏在清代初期迁居青浦县城内,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而“由读书起家,游庠食饩,贡成均登贤书者,后先相望”,成为晚清民初青浦县城中“必以为首”的庞大耕读家族。 虽然“必以为首”的说法略有夸张成分,但思葭浜徐氏在青浦的声名之望与交友之广泛,从编写宗谱时能够邀请到民国年间曾任外交总长的胡惟德 为之题名一事便可窥见一斑。

青浦地区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社会经济,催生出了不少类似思葭浜徐氏这样的邑内望族。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诞生出顾、陆两大家族 :青浦陆氏可溯于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顾氏则可溯于东吴丞相顾雍。现存文献中对青浦望族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唐代后期的顾谦家族,这一家族即顾雍后裔,居于北平乡崧子里(今青浦区华新镇凤溪地区)。 两宋时期为外来望族迁往青浦的高峰期,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之北宋后期中原地区战事不断、宋室南渡,大量北方地区移民被迫举家迁居青浦所在的华亭地区。由于华亭地区地处海隅,较少受到战事波及,因而成为这些移民定居的首选之地。这一时期,地处其间的青龙镇也因移民潮到来而进一步繁荣,成为众多名门望族的迁居地。至元代,由于青浦所在的松江府地区经济持续发展,青浦地区诸望族在此地生根发芽、繁衍生息。至元末明初,尽管由于战乱与政府打击豪强政策影响,江南一些望族走向衰落,青浦地区的部分望族也随之受到冲击,如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所在的青龙任氏“迨世变,一褐亩庐,义不去圻” ,但地区内其他大多数望族则未受到大的冲击,从而得以继续繁衍生息

明代中叶后期正是“思葭浜徐氏”迁入青浦地区的时段,该时期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科举兴盛,加之青浦县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独立建县,青浦境内的各望族继续保持成长之势。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外来望族在这一时期密集地迁入青浦境内。例如,著名的席氏家族,原为居住于江苏太湖洞庭东山的商业家族,由于明代中后期洞庭东山地少人多,同时江南地区工商业日渐兴旺,是故部分席氏家族成员外出经商。席氏在青浦地区的发展史,可追溯于席家第二十八世席端樊、席端攀,兄弟二人于明万历年间来到青浦经商,开设典当铺,从事典当、质押业务。席氏兄弟先后在朱家角及周边市镇朱泾、枫泾、嘉定等开设大量店铺从事棉布交易,经过多年悉心经营,席氏商业经营网络逐渐覆盖全国,成为明代后期富甲江南的巨商富贾。清代初期至中期,席端樊、席端攀的后人陆续由三支迁居朱家角,经子孙繁衍成为朱家角镇内的重要家族。 由于席氏家族秉持业儒与行商并行不悖的家训,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儒商世家,家族内涌现出不少商业巨子和名人,如曾担任上海《申报》报馆经理、后在宣统元年(1909)购得《申报》股权并开中国人自行经营大型报刊之先河的席裕福等。 殷实的家境、良好的家风,使得席氏家族成员多热心公益、广行善举,成为青浦地区公益事业重要的支持力量。

明清易代,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对青浦县内成长中的不少望族打击甚大。除了受战争破坏之外,清初高压的政治环境也加速了这些望族的衰落。顺治年间,江南地区爆发“奏销案” ,此案最终导致松江等府辖内大量进士、举人、贡监生员被罢黜。据清代松江府文人叶梦珠在其笔记《阅世编》中记载,“奏销案”使得江南地区“怀才抱璞之士沦落无光,家弦户诵之风忽焉中辍。一方文运,顿觉索然” ,原本昌盛的文风经此一案后一度一蹶不振。青浦县境内陆树声、徐阶、陈子龙、王良玉、杜氏、章氏,此六大家族也因“奏销案”等政治事件波及一度衰微,县内仅沈荃一族因其进士及第第三而兴起。直至康雍乾时期,随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与科举的兴盛,这一窘境才得以改观,青浦境内的望族才得以重振与繁衍,先前受“奏销案”影响的陆氏、章氏、徐氏等家族依靠科举重新崛起,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新兴望族如王昶、徐恕等家族。

清代中期,思葭浜徐氏正是借着第十四世族人徐景(1707—1802)继承先祖余荫,用心经营商业,逐渐成为青浦县城内有影响力的家族。徐景,字永照,为清代太学生,屡遇覃恩,被授予七品顶戴。据徐景的五世孙、曾参与编撰《徐氏宗谱》的徐公理所作《永照公传》载,徐景本人虽承袭了祖辈恩荫,但秉持“坐拥仓箱而又治圭顿之术”,也就是在坚持读书的同时不排斥商业经营的理念,因此除读诗书考功名之外,徐景在青浦县城内开设布店并经营钱庄。经徐景多年悉心打理,其家族“财雄乡里”。尽管已获得了邑内民众羡慕的资财,但徐景并未以此自矜,相反他成了县内热心公益慈善的慷慨善士:无论是施粥送医、捐棺助葬,还是修桥铺路,总能看得到徐景为之奔走忙碌的身影。徐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品格,日后在其家族成员中得以延续。

▲思葭浜徐氏第十四世族人徐景画像(来源于《徐氏宗谱》)

徐公理如是评价徐景:

尝考公(徐景)生平,好为慈善之士。其曾孙锡文,玄孙昌藻,六世孙正康、正祥(徐桂舲)、正章(徐熙春),皆慷慨好施,不过继公之志。当日仁粟义浆,有不造福于无形者耶?

正所谓“智者乐,仁者寿”,徐景能够以96岁高龄安详辞世,甚至在此时其玄孙徐兆熊、徐渭祥生已数岁。徐景得以在人生暮年尽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以及乡里乡亲的倍加敬重,一定与他慈爱、谦卑的性格不无关系!

思葭浜徐氏与其他县内望族再次遭到重大破坏,是在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中。由于太平天国后期,忠王李秀成主要控制苏州府、松江府一带,因而青浦县成为据守上海的“洋枪队”、淮军与太平军拉锯的战场。李秀成与清军和“洋枪队”在青浦县城内进行了数次攻防战,当时的清军,特别是“洋枪队”已配备火器,其对县内建筑的破坏远非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可比,因而青浦县内的建筑大半遭受严重破坏。在邑内著名士绅熊其英为《徐氏宗谱》所作序言中,扼要地描述了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入青浦县城时对思葭浜徐氏的洗劫情形:

洪军(指太平军)入境,琐尾流离,室家如毁,珍藏典籍荡然无存。

在上述珍藏典籍中,便包括部分思葭浜徐氏的手抄宗谱副本。 迨清政府借助湘军、淮军平定太平天国后,包括思葭浜徐氏在内的青浦诸望族又很快恢复产业,延续文教。《徐氏宗谱》也通过族人的冒险保存,得以存续。

直至清末民初,思葭浜徐氏仍主要活动于青浦县城,也有部分支系迁至朱家角、昆山金家庄等毗邻地区。作为耕读家族,尽管徐氏族内子弟多以读书为业,登高第者却并不多见。徐氏家族中多有好诗文者,为青浦的文化繁荣作出一定贡献,如徐熙春的祖父、第十八世族人徐元龙(号秋松,1827—1879)创作文章颇有文采,故在县内开设私塾,招徕学生,登坛授课。同时,徐元龙曾与县内著名文化人士熊其英、邱汝钺等共同参与纂修光绪《青浦县志》。 除此之外,思葭浜徐氏族人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历代有不少人都为赈济灾民作出贡献。其中,除前文提到的徐景,第十八世族人徐昌藻(字子卿,1835—1905)曾慷慨捐出大额资金,资助县城内大生桥等桥梁的修建,之后捐出家中八亩良田与五百金作为宗族春秋祭扫之费,晚年则在县城内登瀛桥老宅后建了四座平房。徐昌藻逝世后,这四座平房改为徐氏宗祠,后人则捐出若干田产作为祠堂运作经费。

▲思葭浜徐氏宗祠内景(来源于《徐氏宗谱》) 541jYCrN+KaAB1jXERyihmu3Ia0TFQmjv9xf9Stfx3jf+sArY8MBOKYkZIhMc+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