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遇见徐熙春:传统与现代的邂逅

与徐熙春先生“相遇”,缘于一次偶然的阅读经历。

2019年春日的一个夜晚,台北的宿舍内闷热、潮湿。由于培养机制的差异,政大历史系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先提交选题,然后再联系导师。当时已经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我,由于之前的题目写作难度过高,只好另觅新题。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辛苦,乃至我在那段时间常常失眠,担心会因此延迟毕业。当晚,我又因为天气和选题睡不着了。

于是,我打开微信,在常常阅读的“青浦档案”微信公众号浏览推送文章,希望家乡的文史掌故能带给我一丝灵感。当读到一篇名为《不能忘却的记忆——八十年前(1937年)双11青浦沦陷记》的文章 ,见到文内附上的几张摄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的青浦县城老照片时,不禁眼前一亮。

照片下的一句话,清楚地指向背后的故事:“淞沪会战爆发以来,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收容来自苏、浙、皖、鲁等地的难民共计14 286人。”在惊叹于影像之珍贵外,我更感佩于照片中井然有序的救济画面:尽管从神情上看,不少难民依然心有余悸,但他们仍然顺序排队领取食物。从中,我萌生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青浦红十字会在紧张情势之下依然能有极强的动员与组织能力,以保障大规模的赈济行动井然有序?

顺着照片线索,翌日我便立刻着手,在近代报刊数据库以“青浦”“红十字会”等关键词寻找线索。渐渐地,一个名字进入了我的视野:徐熙春,他是青浦红十字会的创始人及主要负责人。在青浦区史志办网站“探宝”中,我又搜索到《上海市青浦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的电子版。在书中,“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大事记”等资料,标注其来源为《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第四次征信录》,目前收藏于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

趁热打铁之下,我进一步利用文史资料数据库,果然发现了由原青浦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徐福洲先生所写,收录于1990年第5期《青浦文史》中的名为《徐熙春与青浦红十字会》一文,详细介绍了自1924年创建以来至1951年改组为止,青浦红十字会在四次主要战争中如何多次行善、搭救黎民的往事,令我对作为组织者——此前我一无所知的乡贤——的徐熙春不由肃然起敬,也更激发了我对他生平经历的浓厚兴趣。

不久,我又在孔夫子旧书网注意到有店家出售徐氏后人编写的《纪念徐公熙春诞辰一百十周年》,尽管开价并不便宜,但考虑到与选题直接相关,还是毫不迟疑地买下了。5月,这本纪念集渡过台湾海峡到了我的手边,翻开第一页便是徐熙春先生晚年的半身照,他穿着传统的褂子,眼神柔和之中带着坚毅。在茫茫人海之中,我终于见到了徐熙春先生的身影,那一刻我不由感慨缘分如此神奇!

经细致阅读,我终于在纪念集中找到了我需要的材料,其中大量收录了青浦红十字会自行刊录的征集录内容,即《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征信录》(按序编号分册刊录),再结合在学校借阅的涉及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红十字运动的学术专著,便意识到已获得的资料很可能不仅仅涉及青浦红十字会自身的运作,更能借此理解地方士绅如何借助慈善组织深度介入地方公共事务,并以此探索地方公益组织背后的社会关系网。

之后,我成功地以“青浦红十字会运作”为主题申报选题、签约导师。青浦区档案馆也在2019年下半年迁入新址,完成馆藏档案的全库搬迁。为此,我请求学校开立一份查档证明,并据此前往青浦区档案馆,顺着先前获得的第四册征信录档案号寻找原始档案。在看到征信录原件的那一刻,我不禁欣喜若狂,因为基于征信录以及在报刊数据库寻找到的资料等,应该能写出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那段时间,我经常骑车往返住家与档案馆之间,连工作人员都不禁说道:“已经很久没见到来看历史档案的人了!”

喜上加喜的是,我先前在徐熙春先生曾孙徐建新先生个人公众号的留言,被其公司的员工注意到。之后,徐建新先生主动联系了我,邀请我到他的府上向了解徐熙春先生的长辈打听线索。其中,时年已94岁的徐家益先生身体健康、耳聪目明,且记忆力很强,便事无巨细地与我分享了徐氏家族的变迁史,以及与徐熙春先生相关的记忆。这些珍贵的亲历者口述史料,对学位论文的写作“如虎添翼”。

当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最终顺利通过答辩。在学位论文的致谢词中,我特意如此评价徐熙春先生一系列的义举:“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用在先生身上是毫不夸张的。因此,面对这样一位真侠士的相关事迹,我实在难以选择转身走开,也坚定了我选择这一题目的决心。”

2023年,应徐建新先生的邀请,我又开始进一步挖掘徐熙春先生的生平经历,并据此撰写一部人物传记。所以,在既有硕士学位论文探讨徐熙春先生在青浦推展公益事业的基础上,我开始更集中地关注他在上海的经商经历及家庭生活。通过详细爬梳档案、报刊、纪念集等史料,一位在上海经营有成的商人、热心公共事务的善士以及深切关爱家庭成员的长辈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以群像视角看,像徐熙春先生这样生于江南、长在沪上,最终事业有成、在地方事务中有话语权的中小商人,绝非孤例。在近代上海都市化进程中,他们扮演着维系“公共性”的关键角色。但长期以来,由于史料所限,他们中的个体经历鲜有被细致观察。徐熙春先生的相关史料,由于有较为丰沛的留存,因而将他作为此类中小商人的代表人物恰如其分。由此,将徐熙春先生的个人经历加以挖掘、梳理,形成一部雅俗共赏的“公共史学”作品,也颇呼应近年来历史学界流行的“微观化”“视角向下”的叙事与研究取向。

因此,本书选择以徐熙春先生在沪经商与开展公益事业的事迹为经,以家庭生活与家人经历为纬,勾勒出在近代上海都市化进程中一位江南“县城青年”如何抓住时代红利,从学徒开始打拼并一步步在上海滩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版图,并通过商人团体、同乡会等组织推展红十字事业和彰显社会责任的全景图。从徐熙春先生的经历中,可以一窥来自江南的中小商人群体如何主动拥抱都市社会形成的历史机遇,在商业经营之外通过各类社团纽带践行公益价值,成为近代上海都市“公共性”的关键拼图;在坚守传统“慈惠与商道”的同时,融合西方社会的社团组织形态与企业经营制度,形成新的现代“经商—行善”模式;在跌宕起伏的时代浮沉中,如何彰显深沉的“家国情怀”,以丰富的处世经验守护家庭、回馈社会。

经过一年的写作,书稿终于付梓。在确定书名时,我向诸位学界前辈求教、探讨,最终选择了“遇见”二字并定名为《遇见徐熙春:在江南与上海之间》,不仅呼应此前已出版的由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本名李勇)为徐熙春先生长子徐传贤所作的传记——《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之名,由此形成徐氏家族史序列作品,而且“遇见”一词本身的意蕴也相当丰富。

首先,“遇见”是作为作者的我与徐熙春先生的“相遇”。从青龙之兴,到珠溪之盛,青浦地方文史的掌故何其丰富!但在茫茫故纸堆中,能够“结识”这位在历史上虽声名不赫,但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守护乡里且值得敬重的先辈,并通过自己的点滴文字记录其种种义举,何其有幸!

其次,“遇见”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遇。晚清民初,江南小镇的孩子初见摩登都市的Light, Heat, Power,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一定会随之改变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当时,外来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通过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落地”和传播,逐渐让国人打开视野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其中,“红十字”就是典型,而其源于瑞士商人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1828—1910)的倡议,旨在“博爱恤兵”。这一国际性人道救护团体,在1904年的上海建立起在中国最早的组织——“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整整二十年后,徐熙春先生与一众地方精英发起成立的青浦红十字会,成为中国较早成立的地方分会之一。在多年运作中,青浦红十字会也充分糅合江南地区善会、善堂的高效组织、重视征信的传统,中西慈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也令“红十字”这一响亮的名字在中华大地更广为人知且遍地开花。

最后,“遇见”折射了战火中的无助难民接受青浦红十字会援助时的感激之情。如今,存世的青浦红十字会的工作照片虽已然模糊,但我们不难想见当时接受赈济和保护的民众那一双双对其充满感激的眼睛,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炮火之下的种种义举正是他们对未来抱以信心和希望最重要的源泉,这也是战乱频仍的近代中国的民众最为珍视的情愫!

正如歌曲《传奇》的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与徐熙春先生的“相遇”最终让这本小书得以面世,也让更多人“遇见”徐熙春先生,并从他的经历中思考江南与上海在近代中国转型历程中的角色变化,感悟他因应时代沉浮的人生智慧。由此,“遇见”二字也精巧地体现出我写作本书的初衷和心路。

在搜集徐熙春先生家庭生活的材料中,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收获,便是从中感受到传统中国人的气度与风华。无论是从徐熙春先生的照片,还是从其家人的回忆文字中,感受到的都是他那从容、谦和、温润如玉的气质。较之今天不少人的张扬、蛮横,这种温暖的感受显然可爱得多。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在同样的外表下,为何古今两代国人能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气质?难道仅仅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写作过程中,我也不禁流露出些许怅然:徐熙春先生的从容与温暖,在现今的时代中还能不能普遍地被看见?或许,读者朋友心中自有答案吧。

当然,此时推出这本小书也有着诸多特别的含义:今年(2024年)是青浦红十字会建会一百周年,明年(2025年)是徐熙春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暨逝世六十周年,在此谨以本书向以徐熙春先生为代表的青浦红十字人献礼和致敬。此外,我也自今年步入了而立之年,谨以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向长期关心、照顾我生活与学业的诸位师长、亲朋报以衷心的感谢与祝福。同时,作为一位青浦子弟,我也以这本小书回馈江南大地上美丽的“上善之城”——生我、养我的家乡青浦!

最后,由于自己学力所限,加上资料方面仍有待丰富、完善之处,因而本书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望今后进一步探索史料并不断加以完善、修正,更祈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陆轶隽
2024年8月谨识于上海青浦

2021年3月22日上午,上海青浦区福寿园公墓。

这座公墓因环境幽雅、长眠名人众多而闻名沪上,漫步其间也并无墓地常有的阴郁之感。明媚的阳光下,墓园内各色郁金香开得正盛,透着浓浓的春意与生机,煞是可爱。

我亦有亲人安葬于此,因此除了以小辈身份祭扫故去长辈墓地,还特意前往一位并无亲缘关系的老者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致以朴素而真挚的敬意。墓园内是老者的衣冠冢,其后人为他铸造了一尊半身铜像,并在一旁的石碑上镌刻了一段三百字的墓志铭:

徐公熙春名正章(公元一八八五—一九六五年),青浦县城厢镇人,青年经商上海,从事印刷业。一九二四年任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副会长,一九二五年任会长,一九五一年改选后仍任会长。

徐公自奉俭约,急公好义。一九二四年军阀内战,大批难胞逃青,徐公邀集同仁组织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收容。此后在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争、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中,青浦分会在徐公领导下,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先后安置遣返难胞一万八千多人次,组织救护伤员无数,掩埋军民尸体八百六十六具。战后募款购种子援灾民,疏河道、建桥梁。一九四八年徐公解囊出资创办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医院,造福桑梓。

徐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青浦区红十字会医院)住院部大楼旁,同样矗立着徐熙春先生的半身像,像下亦镌刻此文以彰其功,像前常年种着各式鲜花,以示对这位建院耆老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青浦区红十字会医院)住院部大楼旁的徐熙春(1885—1965)先生纪念像

不过,颇让人遗憾的是,我即便在青浦出生且也长期居住于此,却对这位乡贤的事迹知之甚少。直到一次偶然的阅读经历,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在家乡的历史上竟有这样一位在近代中国数次战争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率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拯救黎民的义士!随着收集资料越发翔实,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在历史上的桩桩义举,以及其在改组之前的运作机理逐渐清晰起来。随后,我于2020年以《从江苏省青浦县分会看中国地方红十字会之运作(1924—1951)》为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因此,我此番来到徐熙春先生墓前拜祭,当然有感恩与致谢之意。望着先生铜像那柔和、悲悯而又充满坚毅的眼神,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又心怀感激。

当然,我通过答辩、获得学位,并不意味着就此放下了对徐熙春先生生平经历的关注。此后,关于徐氏经商的经历,我又通过对一系列档案的爬梳与解读使其逐渐明了:他还是一位在上海经营印刷业且小有成绩的商人,在同乡会热心地方公益的活跃会员,并曾担任马路商会的代表。同时,在子女的回忆文字中,他又是一位教育有方、关爱有加的慈祥父亲;在家族中,他还是一位颇有担当的长辈……

这样一位生在江南、成于上海、源自传统、拥抱现代的人物,其生平故事一定具备了相当的“历史浓度”。因此,徐熙春的经历不应仅仅囿于一部止于家族的“私家历史”,更应是一部“公共历史”。就此,让我们一点点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百余年前的江南与上海,从一位中小商人的成长史中充分领悟两地变迁的历史脉动,也从中感悟不少值得借鉴的人生智慧。 fME3hX+jIXWPb9sKYFzqjMk2g23ZeGitMWqVumvjDaz5j0QlYpNNVJW9Cr4qAX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