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长

AI那么聪明,我却想做个“不标准”的少年

●江琪

夜晚十一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新鲜出炉的作文,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文章行文流畅、论点清晰、用词恰当,几乎挑不出毛病。然而,这篇几乎完美的作文并不是我写的,而是由AI替我生成的。看着屏幕上一行行漂亮的文字,我的心情异常复杂:既有兴奋,也夹杂着一丝心虚与不安。

第二天语文老师批阅完作文,在讲台上朗读其中一篇优秀习作时,我几乎不敢抬头——她念的正是我的“杰作”。老师称赞这篇文章结构完整、论点鲜明、语言生动,引得全班同学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勉强笑了笑,心里五味杂陈。按理说得到这样的称赞我应该感到高兴,可此刻我只觉得脸在发烫。毕竟,我深知这篇文章并非完全出自我的独立思考,这份荣誉并不真正属于我。

在我身边,用AI来辅助完成作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有人用AI写作文、解答难题,嫌写读后感麻烦的同学甚至直接让AI包办。

我早就领教过AI的厉害。曾有一道我苦思冥想仍无解的数学竞赛题,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题目输入AI,短短几秒钟后它便给出了详细的解答,令我瞠目结舌。此后,无论是理科难题还是英语作文润色,AI都成了我随叫随到的“秘密导师”。有了它,我的学习仿佛装上了加速器,这让我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握住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

然而,随着我越来越频繁地使用AI,一个不安的念头在心底滋长。一次班里有几位同学用AI写历史作业,交上去的文字惊人地相似——毕竟都是AI的模板。这件事让老师颇为困惑,也让我心头一紧:如果大家都靠AI生成标准答案,我们是不是正变成只会照搬答案的机器?

这种隐忧在那次“优秀作文”风波后达到顶点。那篇作文拿了高分,我却陷入了长久的反思。回想平日的学习,我们习惯追求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考试有标准答案,作文有固定范式,我们反复练习这些套路,说到底都是为了在考场上拿高分。可是当AI轻而易举地给出完美解答时,我猛然警觉:我们引以为傲的那些“标准”,不过是算法瞬间拼凑出的平庸结论。冰冷的屏幕仿佛在提醒我:如果我只会按部就班地追求标准答案,那和AI这样的答题机器又有何区别?

我感到深深的沮丧。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爱刨根问底、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做实验时宁可满手泥浆也要探究到底,写作文时喜欢天马行空地表达独特见解。然而在升学压力之下,我逐渐把自己训练成一台高效完成任务的“学习机器”——背诵定义、套用公式,就连写作文也开始追求套路和华丽辞藻。如今,当AI也能以相同方式交出标准化的答卷时,我惊觉自己失去了探索的乐趣,也丧失了自主思考的空间。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要千篇一律地在一遍遍寻找“标准答案”中度过吗?

反复思量之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为自己的学习“去AI化”,做回那个虽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我决定让AI从“答案来源”退回到“辅助手段”。比如,用它检查英语作文语法,或者在我思路枯竭时让它提示新的解题角度,但决不直接照搬整段答案。刚开始这么做时,我很不习惯,还有些不安——没有了万能AI保驾护航,万一自己想不出来怎么办?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独立啃下几道难题,再查看AI输出的答案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思路并非一无是处,有些解法甚至比AI给出的还要简洁。那一刻,我内心涌起久违的成就感和自信。原来,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快乐,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我身边也有同学开始反思自己对AI的依赖。在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和我们围绕“AI时代的学习”这个主题展开了讨论。她并没有严令禁止我们使用AI,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只是个工具。同学们可以借助它拓展思路,但一定要记住取其精华,而不是全部照搬。”我深以为然:与其让AI大包大揽,不如将它当作激发思考的助推器。真正的成长,终究离不开亲自摸索的过程。

走出教室时,夕阳洒在操场上,我感到轻松释然。AI依然那么聪明,而且只会越来越聪明,但我已不再依赖它的“聪明”。学习本不该只是追求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保持质疑的精神,培养独立思维。我甘愿做一个“不标准”的少年——勇于跳出套路,主动探寻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当AI提供十个标准答案时,我们依然能写出第十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

(本刊原创稿件,习k图) sb2rgFseHSC3sfMGhRtVl1qRpe1BFeg45N8u+BN57RFS0Xdo25fiw5jSu0EdlL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