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为荷心动

●〔马来西亚〕朵拉

荷花初始开在书上,是文字。老师以严厉的语气说:“所有同学都要背下来。”瞬间,教室里呢喃声四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花了两个星期才背下来。现在回头看,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是很简单的文言文,当时老师的解释我不理解,不明白内涵,非得死记硬背不可,于是苦着脸流着泪当好学生,终于背诵通过,然而对“莲”依然一片模糊。

在南洋的我,上的中学名为华校,一年却只读两本中文书,其他科目以英文为主。古代汉语不容易掌握,也许正因如此,所有课文但凡有古诗词和文言文,老师规定要全都背下来。这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好方法。虽然当时不明所以,但到老来仍能脱口而出,不会忘记。

岁月把荷花变成图片。后来,我喜欢中国画,到处寻找荷花画片及新年日历——年少时一年一更新的新年日历,凡是印上中国画的,我都当稀罕的宝贝珍藏,从北部到中部搬家九次,我也从未忘记整理收拾带走。那是我开始学中国画的年代,文房四宝在南洋不常见。毛笔、宣纸、黑墨、砚台,是什么东西呀?周边的朋友,包括当老师的华人都不懂,遑论找一本中国画册。对我而言,中国水墨画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而影响我的正是当年在怨叹声中背下来的中国古典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这些诗句,有一些我当时似乎明白,有一些却不太分明。但看着念着,就有一种诗情画意式的美好画面在脑海里徘徊不去,令人回味无穷的这种“感觉”是华语世界才可能拥有的情怀。

后来,说英文的朋友深感兴趣,要我翻译这些诗句。我明白她们突然爱上中文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商业大国,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已成为潮流。我动脑筋翻译时,发现有些词句用英文直译不出来,只好拼命从侧面加以形容,没想到,一起聊天喝茶的她们居然懂了,且纷纷认同:“受中文教育的人真幸福呀!”真巧!我也是这样想的。

阳光明媚的热带,荷花长年呈萎靡姿态,有时特地到有许多废矿湖且可栽种水中植物的霹雳州看荷花,但更多时候遇到的是衰败的残荷。颓枝败叶,一副凋零枯槁的模样,丝毫没有打算取悦游人的姿态和颜色。然而几何画面形成别有韵味的美感,精致极尽时,反而远离了哀伤,赏荷的人成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知音。

到了中国,听见北京朋友说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大吃一惊。那么毒辣的太阳,炙得人的皮肤发疼,晒得路人身上汗湿、脑袋发晕,荷花怎能挺直伫立在水里张扬绽放、靓姿艳冶呢?

北京朋友不争不辩,隔天带我到北海公园,在酷暑中体验“绿波随风翻滚,万柄红荷摇曳”的愉悦,浓密如盖的碧绿中挺立着绰约娉婷的艳红,许多花儿已经盛开,还有许多正含苞待放。一眼望去,视线焦点全是荷,仿佛一大幅三维立体荷花图在眼前展开。炎阳下自成一片清凉,隐隐不断的荷花香气随着徐缓的步伐缭绕不散。

有人形容荷之美是“淡静洁”,有人说是“香净雅”,有人说“清新自然纯洁”,每一个形容词都内涵无穷韵味,叫人回味。

从文字版的荷之内涵到图画上的荷之美丽,再到真实的荷之清韵,荷花就这样逐渐绽开在我的水墨宣纸上。

不停画荷是一种修行。做人至简至高的境界就是做到像荷花一样清净不染。

(和花摘自《哲思》2025年第3期,大冰咂图) lgeu1My4/C+hp0v51g5ia34vGQODlDVAiRCGDm4J5W0j1317Cx/Hx0nuFAMUMJD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