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随园食单》:可以吃的古文

●黄晓丹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汪曾祺和梁实秋的散文。汪曾祺是个“吃货”,散文里什么美食都有,比如昆明的菌子和汽锅鸡、北京的豆汁儿和烤肉、张家口的口蘑和马铃薯。就连黄永玉的儿子在吃过汪家的口蘑豆后也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汪曾祺写的都是民间常见的食材,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则有很多在当时看来很稀罕、很贵气的菜。比如有一篇写干贝,梁实秋说:“我母亲做干贝,拣其大小适度而匀称者,垫以火腿片、冬笋片,及二寸来长的大干虾米若干个,装在一大碗里,注入上好绍兴酒,上笼屉蒸二小时。其味之美无可形容。”这65个字我小时候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边看,一边流口水。但是当时谁家能同时有干贝、虾米、火腿和冬笋呢?后来有一年,我从秋天开始攒虾米、干贝和火腿,一直舍不得吃,直到冬笋上市的时候,终于凑齐材料放在小碗里蒸了,然而并不好吃。我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现代散文里写吃的看完了,我忽然发现,原来在古代就有一类书是写吃的,是文人写的菜谱,比如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

在这些写饮食的书里,《随园食单》是写得最精美的一部。所以我们到底该怎么将其分类呢?似乎不能仅仅把它看作菜谱,还是把它看作明清小品文的一部分吧。

《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全书共有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14个部分。须知单讲的是做菜的基本原则,比如怎样选作料、怎样洗菜、怎样搭配菜色、怎样控制火候等等;戒单也是写基本原则,不过写的是不能怎样做;海鲜单、江鲜单不用说;特牲单讲的是猪肉的各种做法;杂牲单讲的是牛、羊、鹿肉等的做法;羽族单,讲的是有羽毛的动物的做法,包括鸡、鸭和鹅等;水族有鳞单是各种鱼;水族无鳞单是甲鱼、黄鳝、鳗鱼之类没有鳞片的水产的做法,袁枚认为没有鳞片的水产腥味会加倍,所以要用特别的方式烹饪。整本《随园食单》共包括了326种南北菜肴的做法。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是清代诗人。他晚年住在南京的随园,就是现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位置。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叫作“性灵说”的诗学理论。性灵说是什么呢?就是承认人的性情,认为人的性情的自由表达是写作好诗的标准。所以如果你去读袁枚的诗,会发现挺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写诗如此,做人也是如此。他称自己“喜欢美食,喜欢美色,喜欢造房子,喜欢旅游,喜欢朋友,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山林中的美景,喜欢古玩字画,又喜欢书”。有趣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居然把喜欢美食放在爱好的第一项,真是一个“吃货”。他这一辈子吃啊吃,可以说吃遍了天下的美食。后来他找了一个厨师,名字叫王小余。王小余有句名言,说“要是你把那些鸡鸭猪鱼煮了,但是没把它们煮好吃,它们就算是白死了”。这个厨师手艺特别高超,做起菜来简直是呕心沥血。一捆水芹或者一勺酱料,他都能做出特别好吃的菜。王小余给袁枚做了10年菜,他死之后,袁枚为纪念他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每次吃饭的时候,想起王小余都要哭。这篇文章写得也很有意思,名字叫《厨者王小余传》,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一下。

袁枚这么重视吃,觉得做饭和治国是同一个水平的事情,所以到72岁时他就写了这本《随园食单》。我估计他是吃不动了,所以就把美食写成文字,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每天用眼睛来过瘾。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遍,就当是自己吃过了。

(心香一瓣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一书,本刊节选,视觉中国供图) KsUoqkmnKqHPxcScdFwo8c0SIx8TJUI/0ReUXKvZoBFM/VFSBBEXZKLDY4iW8T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