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难晴雨创作的化学反应“星愿”
提起维生素B2,很多人想到的是缓解口腔溃疡、促进皮肤黏膜健康的“小药片”。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一袋维生素B2,一杯纯净水,打开手机闪光灯,成本4元,耗时5分钟,就能给家人造一场金灿灿的“流星雨”,随手复刻一杯“璀璨银河”。
这一切对短视频博主难晴雨来说,算不上新鲜事。当全网都在火热复制维生素B2“流星雨”时,在难晴雨的镜头里,化学早已极尽绚烂之姿。他曾说:“理科生的浪漫,应该让所有人看到。”
“我第一条火起来的视频是把双草酸酯溶液涂在一朵纸折的玫瑰上。”
“双草酸酯就是演唱会上用的荧光棒里的主要物质,它会发光,所以那朵纸玫瑰也会发光,像一朵发光的蓝色妖姬,很梦幻。”
这种“翻译”工作是他的日常。与人聊起化学,他习惯先讲一遍行话,再做一遍“翻译”,这是过去两年多做化学视频博主让他形成的“肌肉记忆”。还在读大一的他深谙一个道理——想让更多人靠近化学,先要让化学褪去晦涩的外衣,走入寻常生活。
他一改传统实验方式,开创性地将荧光剂涂抹在纸玫瑰上,收获了4000万播放量,这让他迅速“出圈”。
难晴雨
在这之后,他的创作一路“开挂”,不仅实验载体多变,在与网友的“合谋”下,他的视频也越来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涂有荧光剂的发光纸玫瑰被网友取名为“荧光玫瑰”,代替了双草酸酯这样扁平的描述。难晴雨也开始效仿网友,在铋晶体上画心,配上一句文案:“你变得好快,让我留在你心里。”吸引大批文科生在评论区隔空喊话——“你一层层扒开我的心,却没发现倒映的一直都是你。”
一个化学反应,就这么让理科生和文科生找到合作的契机,一瞬间打破文理之间的信息壁垒。
最让难晴雨感觉浪漫的是跨年夜时,他在一滴水中再次构建由醋酸铅和碘化钾反应而成的微观宇宙。他为这个散布金色星辰的世界取名“星愿”。而那一晚,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在他的评论区许愿,为家人祈福。
他说那一刻,化学的浪漫具象化了,有了精神载体。分子们幻化成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超越学科和物质,飞向人们心之所向的美好中。
上高中的时候,难晴雨是学校里不折不扣的化学尖子生。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过于稳重。父母在他幼年时离异,他跟着祖辈长大,日复一日地独来独往,孤独也就成了常态。只有化学,成为他孤独童年的玩伴。
他第一次认识化学是在《憨豆先生》里。憨豆先生去参观学校,误入化学实验室。他随手混合并倒入实验装置的化学液体产生剧烈反应,喷出大量蓝色气体,差点把实验室给炸了。
那一刻,他开始将生活中的大部分期待寄托在化学上。
看到放烟花,别人惊呼烟花的美丽,他却研究背后的化学反应,“解剖”烟花的美。
上中学之后,他在学校接触到真正的化学实验,但觉得不过瘾,问妈妈要了几百块钱,打算在家搭建自己的实验室。
搭建实验室不是头脑一热的举动。动手之前,他不仅有搭建规划,还在网上查询了价格,不愿给父母增添太大的经济负担。实验室搭建在杂物间里,看似简单,但他精心处理着每一处细节,就像亲手开垦的一片精神自留地。
从那之后,除了学习和生活起居,其余时间他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拍视频,这里诞生了一条又一条火爆“出圈”的短视频。
“拍一条视频大概需要4个小时吧!我拍过最长的一条,耗时6个小时。”难晴雨说。化学反应虽然在一瞬间,视频里呈现的也就十几秒,但化学反应是随机的,很难中途喊停,也无法复制,只能一次次重拍。在几十次随机反应中找出最完美的一次,不确定性极高,一切随缘。
同龄人去看演唱会、旅行,他却喜欢泡在实验室里与化学为伍。
为了尝试更多实验,他提前学习大学化学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学校问老师。这让老师惊讶不已。
慢慢地,他在化学中开辟了第二生命空间,脱离现实中的学生身份,逐渐与网络上那个高举化学大旗的博主“难晴雨”合二为一了。
难晴雨在做实验
“我现在感觉责任很重,很多人想效仿我的实验,尤其是小学生,但我很担心他们并不清楚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这是近期最令他烦恼的事。
前阵子“不管了先加钠”这个“实验梗”火了,他立刻拍视频提醒粉丝在实验中加钠的高危险性:“化学可以在视觉上浪漫,但绝不能在实验上开玩笑。”
在他的视频里,他总在反复提醒要严格遵守实验步骤,要佩戴手套、口罩,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化学试剂。
他不希望粉丝只为了追求化学实验那一刻的浪漫效果,而付出健康的代价。因为在他眼里,粉丝就如化学一样,成为他的精神慰藉。
他把评论区变成化学问答专区,给粉丝当“云课代表”。粉丝看到有趣的视频,也会随手分享给他。
他说自己朋友不多,每次看到这种日常分享,他都会认真看完,“他们把我当朋友对待,我也要真诚回馈”。
当化学、短视频和粉丝占据他三分之一的生命时,短视频博主这个身份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标签,而是内化成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说,就像化学那样,早已成为他的精神一隅。
(刘振摘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