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长

把梦做大一点没坏处

●郝景芳

很多人小时候,都曾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过。

实际上,我好像就是一个“遭人恨”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知道,我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绝对不一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失落多于骄傲。

在我眼中,成长之路并不是径直通往成功的坦途,而是永远朝着心中的光亮奔跑却永远也跑不到头的路。我不断靠近心中的光亮,可是一次次,总是无法抵达,而且离目标越来越远。我在不断失望的过程中一次次重新鼓起勇气,慢慢长大。那光亮离得太远,令我忧伤。

遥远的光亮是什么呢?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

我在学业上一直盯着遥远的光亮,但考高分从来不是我的主要目标。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写作,我便自以为幽默地点评三国,也写了讽刺现实的文章,还羞怯地写了几篇小说。那个时候的我野心勃勃,想要出版一本畅销书。

但上高一之后,一系列的阅读让我突然无法提笔。先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一看就惊呆了:怎么还能有人写得这么好?!然后我读到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又惊呆了:怎么还能有人写得如此轻灵又深刻?!

从那时候开始,我写作时就谦卑多了。

为了离心中的光亮近一点,我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在练习写作,笨拙而艰苦地练习怎么样才能写得更好,不断去读文学作品,不断尝试新的笔法。至今我仍时不时有些气馁,但又在气馁中继续鼓起勇气。

有人问我,你这么喜欢文学,为什么不读中文系?

因为当时我心里还有另一道更远、更强烈的光芒。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看《少年科学画报》,我被里面有趣的机器人漫画迷住了。后来读《十万个为什么》,我了解到,宇宙中有一种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的物质,都需要上万艘万吨巨轮才能拉动。我当时惊呆了。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有一些“眩晕时刻”,这就是让我目瞪口呆的“眩晕时刻”。

从九岁开始,我就想学天文学。中间虽然反复摇摆,但是最终报考大学时我的第一志愿填了物理。

上高三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后来,顺着这条线,我读到了玻尔、海森堡和薛定谔的著作。

在这个时候,我找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偶像:薛定谔。我读到他的一篇文章,有关宇宙与人的意识,一下子有了开窍的感觉——关于意识的本质,关于感官与现实的关系。

在那之后,我爱上了科学哲学,又找了薛定谔、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的一些文章来读。我后来了解到:薛定谔在三十几岁就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他写的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对克里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克里克发现了DNA;他对古典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他懂六国语言,曾把《荷马史诗》从古希腊语翻译成德语;他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喜欢雕塑,喜欢和研究生物学的友人一起散步,讨论生命哲学……

薛定谔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洞悉世界,洗尽铅华。

我上大学时的失落感是,我发现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果,恐怕永远也赶不上偶像的了。

我对物理实验现象的理解只能到达皮毛,没办法参透更高层次的规律;我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也很有限,心里的图景完全没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我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与不断袭来的忧伤相伴。我永远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好,离心中的光亮很遥远,我只能完成期望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说我心中的目标是一百分,那么我的人生成就,无论是上清华、出书,还是得雨果奖,全部加起来,也到不了十分。

我会努力是因为心中有光亮,我感到忧伤也是因为心中的光亮。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但在这反反复复感到失落和忧伤的过程中,我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一百分,最后哪怕只做到十分,内心很失落,你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取得的成绩已经比环境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了。对周围的人来说,做到十分已然不错。

我心中对高考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我知道自己需要参加高考,但我从来没有把高考当作目标。高考只是我摘星之梦的一小步,距离洞悉宇宙的秘密还有十万八千里。我渴望洞悉宇宙的秘密,因此必须学一些基本的技能。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宇宙的秘密了,但由此积累的技能,应付高考绰绰有余。

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梦做大一点没坏处。把梦做大一点,现实中的挑战就都是小事。即使你的内心充满失落和忧伤,在别人看来你也已经挺成功了。

(小北摘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习K图) XJB0xsXgQLXw9t2KFpWGvB5vaeD7wce6G17z6/7+hTZGUZAobwcVpuNsVKBWYj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