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岳阳楼记》的诞生完全是作者范仲淹凭空想象的结果,其实他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1046年)的秋天,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面对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随信寄来的《洞庭晚秋图》,他展纸走笔,一气呵成,写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对着一幅画,就能写出传世美文,范仲淹这看图写作的能力真是令人佩服!
但范仲淹绝非随便什么人请托,都愿意为之写文。
滕子京何许人也?他只比范仲淹小一岁,两人年轻时同年中了进士,此后一生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文章开篇还交代了8个字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滕子京做官,口碑很好,范仲淹非常钦佩他。所以,当滕子京重修江南名胜岳阳楼,找范仲淹作记,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不说岳阳楼,光是写楼前的洞庭景色,范仲淹就写得冠绝古今——“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寥寥数语,尽显风流。读起来,你整个人的心胸、视野都开阔了。
你可能会好奇,范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他是靠读书得来的。文中交代了,范公说,他能把洞庭景色刻画得如此壮观,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但范仲淹又说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即便知道洞庭湖的景色如此,那又怎样呢?面对同一片风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范仲淹的感受,可以归纳为两种感情:一悲,一喜。
先写悲。下面这段文字,建议大家在描写“天气不好,十分‘emo’”时尽情使用:
要写雨一直下,气氛低沉,你就写“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要写天色暗沉,什么也看不清,你就写“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你看,一段描述从静到动,处处弥漫着悲戚之情。
登上岳阳楼,遇上这样糟糕的天气,心情像什么呢?范公说,好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就像是身处异国他乡,又像是害怕被别人嘲笑诋毁,内心有无尽的哀怨……由景色及人事,主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升华。
以上是悲观者眼前的景象。乐观者会看到什么呢?下面这段文字,建议大家想表达“春日出门,心情畅快”时尽情使用:
要写风和日丽,万物美好,你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要写夜深人静,明月下的水面一片静谧,你就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公说了,登上岳阳楼,遇到这样的景色,那可太治愈了,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可抛在脑后。有酒有故事,来,我们一起迎着风,干一杯!
对一般创作者来说,写完“悲景”与“乐景”,差不多该结束了。若真如此,便成就不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范公最绝的地方,是他在写完悲喜之情后,再次升华,把情感提升到了忧乐的高度。
悲喜只是人表面的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变化不定。而忧乐,则是一个人骨子里沉淀下来的处世态度,它是镇定自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非为了抒发浅显的个人悲喜,他的终极目的是传达一份更深沉的理想追求,即从小我的视角中走出来,去关怀天下人的忧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时时刻刻为别人、为世间苍生而忧心,进亦忧,退亦忧。虽然,在旁人看来,这样活得难免很累很辛苦,可是,这就是古仁人的志向。
最戳心也最动人的,要属文中最后一句话:“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好一个“吾谁与归”!
我不这样做,谁来这样做?我不承担这些,谁来承担这些?所以我要以身成仁,舍生取义!
写下这篇《岳阳楼记》时,范仲淹57岁,距离他逝世只余短短6年。重读此文,你会更加理解,为何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他提笔是为了述说正气,但他绝不只是嘴上说说。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他的童年,你会看到这位曾经的少年,为了横亘一生的理想,付出了多少努力。
“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
(小猴摘自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勾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