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长

当我开始生活,而不是表演生活

●在何

刷小红书本该是件轻松的事:睡前浏览一会儿,看看别人种草什么好物,顺便了解一下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竟把自己活成了别人镜头里的样子——吃饭必须摆拍,房间总得摆上香薰和氛围灯,周末必须打卡新地方才不算虚度。生活本应是放松且真实的,我却渐渐像在执行一套预设好的脚本。仪式感、效率感、自我优化……这些关键词逐渐将我的生活吞没。

小红书上的精致生活很容易让人沦陷。明亮的滤镜下,房间整洁通透,食物摆盘精美,博主们的穿着慵懒随性却处处得体;推开窗就是洒满阳光的露台,出门就是美得像海报一样的咖啡馆街区。一切都显得轻盈、美好、有秩序,像一套理想化的“逃离现实指南”。

更别说平台上极具煽动力的文案:“下班后的1小时决定你的人生高度”“不自律的人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听多了这类话,很难不陷入一种焦虑——如果我不这样做,是不是就会落后、失败?这种生活的吸引力,不全在于美,更在于它营造出的“你也能拥有”的幻觉,它诱使你拼命追逐一个理想化的自己。

为了追上这份“精致”,我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到博主推荐好物,我会先花一小时比价、翻看测评,在清一色模板化的评价里判断是否值得下单。等快递到了,我又得收拾房间、摆拍打卡,做任何事都要先满足手机的“胃口”。

别人说哪家餐厅“出片”,我就绕远路去排三小时队,只为拍一堆照片发微信朋友圈。日常安排全被打卡任务取代,生活节奏也由此被打乱。做攻略、比参数、对比模板,让我越来越疲惫。

就连购物也变得复杂。为了买一款博主推荐的网红“神器”,我能在各个平台耗上几小时比价、算满减、凑优惠、研究优惠券叠加的技巧。“6·18大促”期间,我花在研究消费上的时间,甚至比后续使用物品的时间还久。可真正下单后我才发现,所谓“低价”不过是先涨价再发券的障眼法。你以为自己赢了促销,其实早就被消费主义狠狠拿捏。

被精致生活裹挟后,我的生活节奏彻底变了。家里渐渐堆满了看似有用、实则落灰的生活好物,比如卷发棒、养生壶、成套的餐具、香薰蜡烛……它们曾经让我以为“拥有=进步”,但最后不过是被遗忘在角落,无声提醒着我的跟风式消费是多么的冲动。

做饭不再是为了吃得健康愉快,而是要先考虑光线、盘子、角度够不够“出片”;出门旅行不是为了放松心情,而是为了拍几组发社交平台的素材;就连读书,也变成了翻到“适合拍照的一页”就停下。

更让我失望的是,所谓“攻略”大多是同质化信息的堆砌。博主们推荐的网红餐厅、打卡地、咖啡馆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千篇一律。热门店永远大排长龙,而那些安静有趣却“不出片”的小店,反倒因为没有流量光顾而门可罗雀。

我的视角彻底变了,不再关注“我正在经历什么”,而是纠结“这段生活能不能被记录,能不能被点赞”。从前是生活驱动内容,现在却成了内容塑造生活。在这种过度表演的生活方式中,我渐渐失去了真实的感受,也失去了对当下的专注。焦虑不再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压力,而是源于“我是不是又错过了流行的生活方式”“我是不是还不够优秀、不够自律”。

相较之下,真正让我觉得舒服、有归属感的,反而是那些不为拍照、不为展示的小事:一杯认真泡的热茶,一本被反复翻阅的旧书,一次不用打卡、不设滤镜的散步。这些小而真实的日常没有氛围感,却充满了安稳感。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我们所消费的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的社会身份和差异符号。”这句话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将商品异化为身份标签,正如在小红书上看到的网红同款,其本质就是一种符号竞争。当我为了一条点赞量更高的动态买下超出需求的物品时,其实就是在为精致人设支付溢价。我渐渐明白,我并不是在真正使用这些物品,而是在消费它们背后的人设和对精致生活的想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逃出这个精致的陷阱?

第一步是树立清醒的认知:你在屏幕上看到的生活,并非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剪辑、排练、修图后的碎片化展示。我们需要主动设立信息边界,控制内容摄入的频率和类型。比如给社交平台做“断舍离”,取关那些总让你陷入比较和焦虑的博主,保留真正能提供实用信息或带来松弛感的内容。亲身体验后你才会发现,信息摄入一旦减负,思维空间也会变得轻盈。

同时,可以设立“慢生活时间段”或“电子断舍离日”。哪怕每天只有两小时,不拍照、不记录、不打卡,纯粹为自己而活。吃饭时把手机放远一点,不边刷短视频边吃饭,而是专注地咀嚼,感受食物的质地、味道、温度,以及它给身体带来的滋养。这些简单的动作,正是与生活重建连接的开始。

此外,别小看运动的力量。不需要高强度训练,哪怕只是拉伸十分钟、原地跳会儿绳,或是做一套八段锦,都能帮你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与刷平台带来的短暂刺激不同,它是扎根于当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满足。就像《少即是多》里说的:“我们以为我们需要更多,但其实,我们只需要更少,并真正拥有它。”拥有真实的身体感受,比任何人设都更有分量。

生活从来不是表演,而是感受。

现在的我慢慢学会了,不追赶别人的节奏,只听从自己的生活韵律。精致本身没有错,它可以是放松、愉悦、自我照顾的一种方式,但错的是我们被迫活成了别人的样子,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拍。生活不该只有发布、分享、打卡,更应该有体验、感受、拥有。不必把每一天都活成“内容”,只需把每一天都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从“被种草”的陷阱里抽身,重新走入自己真正的生活。

(本刊原创稿件,Cyan Lin图) NhSz2XW4c2Zj62TzCXiS+nTqjavO7z5i3nKfDYW9TOihFW3TyBL1Z6A/aotc6G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