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春筑星海 梦想扬风帆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森炎

作文题不是“最崇拜的人”,而是让学生采访父母,写自己最亲近的人;在课堂上讲“BE美学”、分析流行歌曲歌词、解析网络文学、改编课文结局……

这些和传统印象大相径庭的语文课堂,只是UP主“教书琐记”众多课堂创意中的一小部分。“教书琐记”本名朱林鹏,是浙江一座县城里的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他起初只是想在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记录日常讲课内容,没想到意外成了网友口中的“别人家的老师”。

一堂人人都上过的语文课,为何如此有魅力?朱林鹏的答案是:“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2022年,是朱林鹏教书的第7年。这一年,当他对学生说,自己并不喜欢课本要求背诵的《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段落,反而对前三段的自由感更有触动时,他觉得自己心里的结终于解开了。

为了解释原因,朱林鹏列举了两个生活瞬间和一首歌:中年人下班后在车里独处的半小时、学生在周末来临前度过的那个晚上、李健的《十点半的地铁》。他说,这些时刻的人们是最自由、最轻松的,可以不被任何焦虑情绪干扰。对朱自清而言,荷塘就是他的“车内半小时”“周末前夜”“十点半的地铁”,重要的不是荷塘,而是那种自由的心境。

朱林鹏讲的这段内容,并非常规考点,只是他对文章的真实理解。此前,他总在“正确”和“真实”之间犹豫:按课本要求,他该夸赞第四段比喻多么精妙;但他真心觉得,这些比喻远不如前三段打动人。硬着头皮讲课时他总觉得别扭,而坦诚告诉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后,他才感到坦然。当然,分享之外,他也会明确告知学生哪些是考试重点,以及考试时怎样回答才能拿高分。

这样的教学风格,是朱林鹏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刚工作时,他也曾忐忑。他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实习时曾有老师叮嘱他“教书第一个月不能笑,要保持权威”,但他对此表示怀疑。

10年前他第一次正式上课时,没有讲课文,而是跟学生讲“什么是语文”,可台下反响平平,一节课下来,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沮丧的他反思了很久:理论是灰色的,不往里添加具体生动的案例,即使语音语调再怎么抑扬顿挫,也改变不了学生冷漠的听课状态。他想起大学时的老师,总能通过文本细读和旁征博引吸引学生,那种听课时的兴奋与期待,让他找到了调整方向。

于是第二节课,他开始加入贴近生活的案例。后来,他干脆把语文课一分为二:一半讲解应试技巧,一半尝试创新形式。春分时,带学生去操场上玩飞花令;AI热潮来临时,让学生用AI创作一首歌;余光中过世时,用一节课回溯诗人的一生;古人的“赋比兴”太枯燥,就以周杰伦《青花瓷》的歌词为例来讲解……

这些尝试收获了不少正向反馈:课堂上学生越来越踊跃;爱上语文课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班级成绩也稳步提升;一些性格内敛的学生毕业后会在回忆录里写下难忘的语文课堂瞬间;更有不少学生受他影响选择师范类专业,说“梦想成为朱老师这样的老师”。

随着正向反馈增多,朱林鹏也解开了入职时“老师要不要笑”的疑问。重要的并不仅仅是形式与技巧,还要课讲得好,真诚地对待课堂与学生,才会获得真正的尊重。

今年是朱林鹏教语文的第10年,他说:“做老师是一件既幸福又辛苦的事,如果一定要说的话,还是幸福更多。”其实,早在和现在的学生同龄时,他就确定了当老师的目标——高一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让大家写10年后的目标,他写的就是“老师”。

朱林鹏的初高中时光是在严苛的考学氛围中度过的,当时两位温和博学的语文老师,让他在压力中得以喘息。从那时起,他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不过,这份职业也曾让他产生焦虑感。高考前,他和同学闲聊时说对方善于表达,适合当老师,对方却回应:“老师要过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早晚自习,一届一届带学生,入职就能看到退休,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这句话让朱林鹏很震惊,虽没动摇他当老师的决心,却总在他脑海中浮现。

带到第二届学生时,教学内容开始重复,那些话更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念头里。于是他决定,“以后每届都要尝试做一些新的事情”。粘贴诗、让学生对话高考前的自己等活动,就是那时设计的。

朱林鹏一直有记录的习惯,他会拍摄班会、课堂活动、高考备考场景,剪成视频给学生留作纪念。为方便学生转发,在学生的建议下,他把视频上传到了B站。起初,这些视频只有他的学生观看,但有一次,他用学生玩游戏的班会视频参加了平台活动,新奇的内容收获了高赞,他还因此得到了B站1800贝壳币的奖励。他把奖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学生买了奖品,另一部分捐给了资助贫困地区的免费午餐计划。

但他没有预料到两件事:一是当他说出捐款决定时,学生们自发鼓起了掌;二是这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还让他的粉丝数量涨了一万。

那时正是他教书的第7年,他笑称职业也有“七年之痒”,这次涨粉恰逢他的职业倦怠期,于是他尝试把镜头转向自己的课堂。怕网友觉得无聊,起初他只挑选课堂中最有趣的三四分钟内容分享。讲《登泰山记》时,为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他第一次上传了近14分钟的视频,本以为没人看,没想到这条视频收获了2万多条赞和1.2万次收藏,热度远超其他内容。

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开始更新更完整的中长视频,乏味的重复感也渐渐消失。如今,送走第三届学生的他即将迎来第四届,对于“生活一眼望得到头”的说法,他已非常肯定——绝不会。

除了记录和获得反馈,朱林鹏还找到了做UP主的更多意义:他的一些学生考入师范大学,他希望自己的视频能给他们提供参考;不少同行在评论区留言感谢,他也希望能为他们展示做语文老师的另一种可能。

朱林鹏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当评论区里那些立志成为老师的人长大走进课堂时,课堂上会有更多真诚的讨论和对文字真正的感悟。到那时,“乏味”二字,恐怕只会是人们对旧日课堂的遥远注脚。

(春生摘自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本刊节选) esjwwUkpyNfS51DdnzN8cuOr7LLr7/+g6F2KXXof1be6b58B2sUoFwTIlP5yN1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