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丝绸之路。可以说,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中断,才导致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从长安往西,沿陇山东麓而上,北出萧关之后,到达一个小盆地,即今固原所在地。从这里沿清水河而上,可以到达黄河,西渡黄河之后,就是河西走廊。从河西走廊出来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阳关走塔里木盆地南线,一个是出玉门关走塔里木盆地北线。南线因为途中要穿越瓦罕走廊,是一条极其艰险的道路,并不常用,所以不加多说,单说北线。
从北线前往中亚,其实也有两个选择。
一是沿天山南麓,翻过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到达费尔干纳盆地。我们所了解的张骞出使大月氏和汉武帝征讨大宛,所走的正是这条路。但对于普通的商队而言,这并不是一条理想的道路。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就要面临生死考验,而且一到冬天,大雪封山,道路更是不通。商人固然求财,但没必要拿命去换;所以一定会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即便不是康庄大道,但能四季通行,路上有水源,跑一趟买卖也不至于送命,那就是理想之路了。
天山山脉把西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今天称之为南疆和北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西域南北两部分的差异,就会发现,除了东部与河西走廊相连外,天山南部几乎是个完全封闭的单元,而天山北部往西却有很多出口通往哈萨克丘陵和巴尔喀什湖。哈萨克丘陵是一片草原,巴尔喀什湖水域面积将近两万平方公里,二者所在区域与东部的阿尔泰山脉相连,有山有水有草场,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所以,汉人要前往中亚,如果不想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话,最好是走天山以北。
事实上汉人在出了玉门关之后,在天山南麓会遇到两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一个是哈密(哈密瓜产地),一个是吐鲁番(盛产葡萄)。在干旱缺水的西域,盆地能蓄积附近山顶融化的雪水,即使这些水在地表停留的时间不长,很快渗入地下,如果善加利用(比如用坎儿井引水),也能造福一方。
天山山脉恰好在吐鲁番盆地的西北处断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又把西域南北两部分连接了起来。从吐鲁番沿着这条裂谷往西北方向前进,入口处是达坂城(始建于唐代,王洛宾《达坂城的姑娘》唱的正是这里),出口处是乌鲁木齐(汉时为东且弥国)。今天的达坂城属于乌鲁木齐的一个区,乌鲁木齐之所以能成为新疆的首府,正是因为它扼守着南北两疆的通道。
在准噶尔盆地的西部,有很多出口通往中亚,比如乌伦古湖、艾比湖这里,但越往北,意味着气候越严酷,艾比湖虽然比较靠南,但过了艾比湖之后,如果往北穿过阿拉套山和玛依力山之间的峡谷,往阿拉湖方向,就又绕远了;而且这个峡谷是个大风口,通行条件并不好。最好的路线是在过了乌鲁木齐之后,先沿着依连哈比尔尕山的北麓走,这里受惠于雪山融水的滋养,有不少绿洲城市可以提供补给,到达艾比湖之后,折向西南,沿婆罗科努山的山谷到达赛里木湖。在赛里木湖的西南角,又有一条狭小的山谷通向伊犁河谷,这里即是今天的霍尔果斯(霍城)所在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口岸城市。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在不同朝代会有所不同。比如:汉代一开始控制的是南疆,北疆还是小国林立,伊犁河谷和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的地区都在乌孙手上,所以那时的丝绸之路就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了;到了唐代,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统治范围更大,力度也加强,于是北疆的路线成为主要路线。另外,丝绸之路还有很多支线,就不一一列举了。
进入伊犁河谷,就进入中亚了。
从政区上讲,今天常说的中亚指的是中亚五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理上讲,就是西起里海、东到帕米尔高原、北至西伯利亚、南抵伊朗高原这部分。这里深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候干燥,以及由此造成的极具特色的历史和人文。北部,从哈萨克丘陵到乌拉尔山的南端,是草原;中部,以荒漠为主;但是在东部,靠着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包括它们的支脉)上的雪山,在山脚下滋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绿洲。按理说,这里深处内陆,东有帕米尔高原,南有伊朗高原,北部和西部倒是没什么高山阻挡,但北冰洋和大西洋又实在离得太远,这里没有全部变成沙漠也是奇迹。原因在于,这里正好处于西风带(南北纬30°~60°之间),而欧州的地形相对平坦,从大西洋过来的暖湿空气可以顺着西风一直吹到这里,在遇到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时候,暖湿空气受地形影响抬升,形成降雨,所以我们看到,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西边,有几个肥美的草场,如伊犁河谷和费尔干纳盆地;另一方面,北冰洋的空气又干又冷,并不能给这里带来降水,相反带来的是低温,造成这里的冬天非常冷。
所以,丝绸之路在中亚的路线就比较明确了,就是沿着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山脚走,因为这里条件好,人烟稠密,有众多城市,商队到了这里,既方便歇脚,也方便贩卖货物。
鉴于中亚的自然条件难以耕种粮食,所以古代这里主要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天堂,而他们的重要据点无一例外地都会选择丝路沿线的城市,比如今天的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什干、撒马尔罕等,这些城市都是因丝路而兴起的。
过了中亚,就进入了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由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开始,一直向东延伸,除今伊朗外,还包括今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海拔在900米~1500米,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比青藏高原的面积还大。伊朗高原名义上是高原,实际是个山间盆地,四周由高山围绕,中间却相对平坦。在从中亚、南亚到西亚,甚至北非和南欧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伊朗高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因为四周有高山阻隔,可以有效防止外来攻击,又因为占据高地,对周边的地区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而伊朗高原又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盆地,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出口,可以很方便地冲出高原,对周围的平原地区形成压倒性优势:东有开伯尔山口,可以直插印度河平原;北有马什哈德,可以进入中亚的图兰低地;南有阿巴斯港,可以进入波斯湾;西有哈马丹,可以进入两河流域。所以自古以来,这里成为帝国诞生的摇篮,如波斯帝国就在此崛起。
波斯是早期希腊人对这个地方的人的称呼,其实波斯人一直自称伊朗。伊朗(Iran)也可以翻译成雅利安。雅利安人原本是生活在乌拉尔山南部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后来迁到河中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在这里不断繁衍生息。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开始南下,其中一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摧毁了古印度,统治了那里肤色黝黑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并建立种姓制度;另一支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后来建立了波斯帝国,然后从高原西下,摧毁了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人类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都亡在雅利安人手上。
伊朗高原和中亚类似,是草原、荒漠气候。这里因为四周都是山,阻挡了来自各个方向的水汽,降水量很小,所以并不适合农耕,倒是适合放牧。雅利安人能在这个地方发展壮大,正是因为这里和中亚的气候区别不大(纬度虽然比中亚低,但海拔比中亚高,所以气温相差不大),而且对周边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
来自中亚的商队从马什哈德山口进入伊朗高原后,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经开伯尔山口去往印度,一是经阿巴斯港南下印度洋,还可以往西经小亚细亚半岛前往希腊,最主要的路线当然是经哈马丹到达西亚最富庶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称两河流域,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而成,在今伊拉克境内。这里是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古巴比伦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一是因为这里产粮,二是它处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如果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欧亚大陆以及北非比作中国的话,两河流域就相当于中国的中原地区,无论南来的北往的,还是往东的往西的,都要路过这里。因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灌溉,这里最早发展出了农业,最早建立了国家。在巴比伦时代,这个地区富得流油。同时,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四周贫瘠土地上的人无不觊觎这片肥美的土地,于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两河流域成为周边民族抢夺的焦点,不管是从伊朗高原下来的,还是从阿拉伯半岛北上的,或者是小亚细亚半岛过来的,甚至是从希腊、从埃及过来的,都把这里作为抢夺的第一目标。也正因如此,巴比伦文明最终被中断和毁灭,未能像中国一样延续至今。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伊拉克人与古巴比伦人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和古巴比伦文明类似的还有古埃及。人类文明最早都是从农耕开始,但这两个地方的文明和中国不同。中国要发展农业,首先要解决水患的问题,也就是要治水,所以大禹成为我们的英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不需要大禹这样的人,他们的农业是在沙漠地带发展起来的,沙漠本身种不了粮食,但古巴比伦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埃及有尼罗河,河水定期泛滥,会在沿河两岸留下厚厚的一层淤泥,这些淤泥是很好的农耕土壤,而且这些土壤离河道近,在缺水的时候也方便灌溉。
其实古印度文明也和它们类似,印度最早的古国也是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同样流经一片沙漠。沙漠地区不能存水,这种地方的河水泛滥只会留下肥沃的土壤,不会形成沼泽。而中国无论是在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一旦河水泛滥,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所以在中国,要想保证农业的收成,就必须和上下游的人同一条心,甚至是南北方同一条心,这也是客观促成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会认为,两河流域的沙化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其实并不是。早期人类的行为只会影响地表的植被,对大的气候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两河流域与附近的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一样,受副高压影响,都属于干旱地区,本来降水就少,只是上游因为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才大一点。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多雨,所以对农业的影响不大。
商队到了两河流域,基本就到了终点。从这里溯两河而上,到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然后通过陆路到达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或者通过水路把货物运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或者希腊的雅典,或者威尼斯,或者罗马,或者热那亚……
这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运来的奢侈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经马六甲,到印度,再到波斯湾,最终在两河流域汇合;或者在通过印度洋的时候,绕过阿拉伯半岛,过亚丁湾,进入红海,到达埃及,最后通过地中海的商船发往欧洲各个港口,只不过这时苏伊士运河并没有开通,这条路对商人来说很不划算。这其中,从中国到东南亚的商船上装载的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但从东南亚到印度的商船上就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香料,如豆蔻、丁香、胡椒、肉桂……没有这些香料,欧洲人一日三餐都难以下咽。
另外,在整个欧亚大陆上,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达中国东北的松辽平原,是一片呈带状连续的草原,东西绵延近110个经度,这就是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欧亚大草原,也是欧亚大陆上各个游牧民族主要的活动范围。总体来说,欧亚大草原的东部干燥,西部湿润,所以西部水草条件比东部好。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总是由东部向西部迁移。而气候更恶劣的东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对来说战斗力也更强,于是西部的游牧民族总是会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因而不断地西迁。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影响欧亚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匈奴人如此,蒙古人也如此。在欧亚大草原上,原本部族林立,各立山头,互相征伐不断,当蒙古人第一次把欧亚大草原统一起来的时候,丝绸之路变得畅通无比,欧亚之间的商贸也异常发达。但当蒙古人败落之后,草原又回到了过去互相征伐的状态,丝绸之路也不再畅通无阻,享受惯了东方奢侈品的欧洲人却不适应了,没有丝绸的衣服缺少光鲜,没有香料的饭菜难以下咽。欧洲人,特别是欧洲的贵族,他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东方的各种产品了。那个时候,欧洲人对东方人的生活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