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这50年里,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像开闸泄洪般蓬勃开展起来。人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人数之多、领域之广、热情之高前所未有。这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的渴望进行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情感获得了释放。所谓友好交流就是相互来往、相互参观、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尊重。为了把种种动人景象记录下来,我们邀请中日各界29位人士撰写了纪念文章并结集成册。每篇文章都记录下了作者与中日友好交流有关的美好往事和人生中的难忘回忆。阅读这些令人感动不已的文章,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彼此都抱有要世代友好的强烈意愿。
纪念文集能够出版可喜可贺。应该说这也是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成果。我向为编辑本书不辞劳苦的各位表示敬意。
我也长年从事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相关的工作,自己总觉得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我与日本有解不开的缘分,而且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我父母是旅日华侨,如今都长眠于日本横滨的华侨公墓里。我出生并成长于日本东京,16岁时抱着参加中国经济建设的宏愿独自一人回到祖国。这些经历使我与日本结成了先天之缘分。而与日本结的后天之缘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这两大历史事件带给我的,也可以说是从先天之缘分牵出来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马列主义教研室,成为一名哲学教师。当时国家急需日语人才,两年之后,先天之缘分起了作用,组织上要我改行教日语,从那以后我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从事了20年的日语教学工作。之后,上海市政府需要懂日语的外事干部,组织上要我再次改行,于是我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了16年,所做工作有不少与日本有关。不言而喻,先天之缘分派上了大用场。退休之后,我想继续从事与中日友好交流相关的工作,于是我应邀到日本长崎的一所大学里任教。我负责中国概况课及相关研讨会,内容包括中国概况、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另外还教学生中文。我是想让日本年轻人了解中国,从而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我在长崎工作了9年,过得愉快而有意义。到了70岁,我第二次退休并回到上海,准备安度晚年。可是我还是闲不住,想继续为中日友好交流做一些事情,于是断断续续写些介绍日本的文章。这次是期望国人了解日本,并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后来我把文章汇编成册,出了一本书叫《了解日本了解日语》。我老伴生前几次说我:“你总是忙忙碌碌,做了一辈子中日友好工作。”我之所以忙忙碌碌,是因为我做事样样都是半路出家,所以始终觉得自己知识水平、工作水平不够,深感自己要比别人更加奋发努力。如今我已经是耄耋老人了,回顾走过来的路程,是祖国的需要把我的先天之缘分和后天之缘分合在一起,让我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曾经碰到过一件至今难忘的动人事情。前几年,我和几个朋友到海上丝绸之路途径的日本长崎去访问考察。一天投宿于旅游景点云仙的日式旅馆“富贵屋”,晚上大家聚在一间大房间用日式晚餐,席间,我用日语背诵了杜甫的诗《春望》。第二天早上我们要离开旅馆时,一位中年男性过来找我,他是旅馆的工作人员,他递给我一张纸说:“我昨晚给客人端饭菜的时候,您正好在背诵杜甫的诗《春望》,我听了很感动,那首诗我上高中的时候学过,我很喜欢那首诗。这是我抄写的《春望》,请您给我签个名,我要留作纪念。”一看,他是用很工整的汉字抄的,我当下签了名字,他鞠躬致谢。我很感动,没有想到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会这么热爱中国文化。我心想,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这么多相通之处,这是中日世代友好的非常重要的心灵纽带,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如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中国发生了巨变,日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关系正迎来新时代。两国正在摸索着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中日民间友好交流需要继往开来,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推向前。中日两国地理相近、交流久远、文化相通,这是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稳固基础。如今中日民间人员往来今非昔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中方赴日旅游人数大幅增加,2019年已经超过900万人次,国人对日本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从事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活动的人员来说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而遗憾的是日方来华旅游人数却逐渐减少。眼见为实,人员来往是增进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赖,加深彼此感情不可或缺的渠道、媒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方有大批的民众来华访问交流,亲眼看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对华认知大有提高,促进了两国的友好相处。科技无论多么发达,都代替不了人与人的交流。中日民间友好交流过去重要,现在和将来依然很重要。让我们一如既往地把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开展下去,请日本民众客观、全面、如实地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适应新时代,不忘世代友好,一起向未来。
2022年3月20日
俞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