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自从听说孙承宗镇守辽东,多年不敢侵犯,只派人到沈阳营造城池,招募良匠,修建宫殿。修建好之后,太祖率六宫后妃、满朝文武移居沈阳。
孙承宗因朝中宦官专权,刑赏倒置,心中非常生气。恰逢熹宗过寿,他便想以祝贺为名,入朝当面弹劾宦官。皇帝寿辰的前一天,孙承宗和御史鹿善继一起走到通州,被兵部派来的人阻止。孙承宗知道此计不成,急忙回关。没想到朝中阉党诬陷他擅离职守。孙承宗又气又恨,悲愤地请求辞官回乡。熹宗糊里糊涂地准许了,改任高第为元帅。
高第一到山海关,就把关外守备都撤了。守备一松懈下来,太祖又闻风而至。太祖号令众将领向宁远进发,途中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到了宁远城,远远地看见城上旗帜鲜明,中间架着的一具大炮更是罕见之物,太祖非常惊讶,命军士后退五里扎寨。
第二天,太祖率部众攻城。只见城上竖起一面大旗,旗上绣着一个大大的“袁”字,旗下立着一员大将,金盔耀目,铁甲生光,面目间隐隐露着杀气。太祖见了此人,心中暗暗称赞。旁边一贝勒喊道:“你是守城的主将吗?”城上大将答道:“我是东莞人袁崇焕,现任殿前参政,为国守城,不畏强敌。”贝勒劝他投降,被袁崇焕严词拒绝。太祖知道这个人不好惹,收兵回营,明天再战。
第二天天刚亮,满军攻城,结果城上的石块如飞蝗般射下来,满军伤亡惨重。正僵持不下,忽然满军中拥出一队盾牌兵,用盾牌护住头部,聚集到城脚,架起云梯,攀缘而上。袁崇焕急忙命令军士往下扔巨石,将云梯拆毁殆尽。盾牌兵不能登城,便在城脚用兵器挖墙脚。袁崇焕命人开炮。这大炮是西洋人所造,刚传入中国。当时袁崇焕手下只有一个福建兵罗立会开炮,听到袁崇焕命令后马上点炮,“轰”的一声,炮弹立发,把满洲前队的士兵炸向空中。可怜这满洲军,不曾遇见过这样厉害的武器,霎时间血肉遍地,惨不忍睹。太祖急忙带众兵逃走。
太祖回到沈阳,检点军士,损失了几千人马,不禁叹息说:“我从二十五岁起开始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想不到今天攻一小小宁远城,遇着这袁崇焕,吃了这么大的亏,可恨!可恼!”太祖又气又恨,忧劳成疾,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传位给太子皇太极后,一代雄主与世长辞。
皇太极是太祖的第八个儿子,相貌奇伟,智勇双全。七岁时,他已能治理家政,深受父亲器重和疼爱。满族风俗立储不论嫡庶长幼,因此皇太极能被立为太子。大贝勒代善等人遵照父亲遗命,奉皇太极即位,清史上称他为太宗文皇帝。
袁崇焕击退满军后,弹劾高第拥兵不救。朝廷因此将高第革职,另任王之臣为元帅,升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仍然驻守宁远。袁崇焕听说太祖去世,便想借吊贺的名义打探满洲虚实。他派李喇嘛和自己的亲信前去吊丧,并祝贺新帝即位。太宗看了袁崇焕的来信,见他有释怨修和的意思,但是怀疑他的诚心。太宗让范文程写好回信,交给部下方吉纳,让他跟李喇嘛一起回宁远,交给袁崇焕。袁崇焕看到回信中对他的诚心有怀疑,非常恼怒,质问方吉纳:“既来请和,为何出言不逊?先不说别的,单是书信的格式,已是十分谬误,你们竟要和我朝并尊。回去告诉你的主子,要想修和,就得懂礼;要想打仗,就放马过来。”
方吉纳马上回去报告太宗。太宗一听,立即要发兵。众贝勒上前劝谏说:“太祖刚刚驾崩,此时不宜兴兵。不如表面修和,暗中备战,等到他们的守兵懈怠了,我们再一举攻下。”于是太宗亲自写国书,要求修和,再次派方吉纳去送信。
袁崇焕心想,辽西一带守备尚未完固,不如先答应下来,等两年后,守备无懈可击时再一决雌雄。于是马上写回信,说这件事自己会向明帝转达,又写信劝满洲息兵。两封信写好后,袁崇焕派人跟随方吉纳回沈阳,交给太宗。
过了几天,送信的人没回来,警报却纷纷而至:平辽总兵毛文龙来报,说满洲入犯东江;朝鲜国王李倧因满军入境来求援。袁崇焕正在调遣人马,此时满洲回信来了。袁崇焕大略看了一下,信上有三个要求:第一,划定国界,山海关以内属于明朝,辽河以东属于满洲;第二,修正国书,满洲国主让明帝一步,明诸臣也应让满洲国主一步;第三,每年互赠礼品。袁崇焕非常气愤,对信中的要求置之不理,命令水陆各军迅速出发。无奈朝鲜路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满洲攻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