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铤全军覆灭,很多人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半路杀入的杜军是满洲军假冒的。大贝勒代善杀尽杜军,便装扮成杜军的模样赶来呼应太祖。刘铤还不知道杜军惨败的消息,因此中计被杀。
因为接连战败,杨镐遭到弹劾,朝廷派人将他捉拿回京,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元帅。熊廷弼来到辽阳城,安抚百姓,斩杀逃将,严整军纪,勤修战备,渐渐巩固了辽沈的边防。接着又奏请皇帝拨给他十八万大军,分守要地。这时,就算是智勇双全的太祖,也拿他毫无办法。
满洲太祖见辽沈无机可乘,便转而去攻打叶赫,一口气攻下了东城和西城,叶赫被满洲灭亡。
熊廷弼驻守辽沈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偏偏神宗、光宗相继驾崩,新即位的熹宗不理朝政,任凭宦官魏忠贤专权,小人姚宗文当道。熊廷弼最终只好辞官回乡。朝廷换了袁应泰接替熊廷弼。
袁应泰为人聪敏,却不善用兵。满洲太祖灭了叶赫,正愁没法攻占辽沈,得了这个消息,喜不自禁,立即发兵进攻沈阳。沈阳总兵贺世贤被人出卖,与城俱亡。袁应泰赶忙调兵遣将,出城五里迎战,结果不敌满洲大军。这一仗明军损失三分之一军士,袁应泰只得退回城中坚守。第二天,满洲军将城西大闸掘开,把城壕中的水放得一干二净,军士渡壕攻城,奋勇直上。袁应泰走投无路,悬梁自尽。沈阳被攻破后,周边的城寨也都纷纷投降。
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想起熊廷弼了,熹宗也有悔意,仍让熊廷弼出任辽东元帅。熊廷弼出山海关,到了广宁,主张固守;而辽东巡抚王化贞则主张分兵防守。两人意见不合,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王化贞上奏朝廷,说:“东江有毛文龙做前锋,叛徒李永芳现在悔恨不已,愿意做内应,蒙古也答应借我四十万人马,此时不夺回辽沈,还等什么时候?望皇上给我六万精兵,同时让熊廷弼不要再阻拦我。”没过几天朝廷派来使臣,让王化贞全力以赴,不必受熊廷弼的制约。熊廷弼也接到命令,让他做王化贞的后援。此时熊廷弼只有五千兵马,徒有元帅的虚名,心中愤懑不已,便向朝廷抗议,结果奏折呈上去后,朝廷置之不理。
王化贞率领大军渡河,满心想着凯旋。结果先后五次出兵,不见李永芳接应,也不见蒙古援兵,就这样拖延了一年。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满洲军西渡辽河,进攻西平堡。王化贞马上派孙得功、祖大寿、祁秉忠带兵前往支援。到了平阳桥,听说西平堡失守,孙得功便想退回广宁,刘渠、祁秉忠二人是热血男儿,不肯就这样回去,还想夺回西平堡,孙得功勉强跟随。没走几里,就遇到了整队杀来的满洲军,随即两军打成一团。
孙得功本是王化贞的心腹,王化贞万分地信赖他,没想到见了满军,他却吓得失魂丧胆,又恨刘渠、祁秉忠二人硬要争先杀敌,所以两军刚一交战,他就在后面大喊:“我们已经战败了,兄弟们为什么不逃?是想送命吗?”一时间,明军军心大乱。孙得功早早逃了回去,还谣传敌兵将要杀过来,百姓惊慌不已,纷纷逃出城外。孙得功暗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捉了王化贞,将他献给满洲,自己做个满洲的大官倒也威风。
王化贞对这一切全然不知。忽然有人闯进屋来说:“情况危急,请速速离开!”王化贞仓皇失措,上马后逃出城外,遇到了元帅熊廷弼。王化贞惭愧得不得了,顿时下马大哭。熊廷弼笑道:“六万大军全军覆灭,现在你感觉怎么样?”王化贞听了这话,越发号啕不止。探马来报,孙得功已将广宁献给满洲,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
熊廷弼忙让王化贞尽快烧了关外囤积的粮草,护送十万难民进入山海关。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熹宗不辨是非,马上下令将王化贞、熊廷弼打入监狱。熹宗任命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令他率军前往蓟辽,照例赐他一把尚方宝剑。
孙承宗到了宁远,屯田练兵,四年之后,关内外固若金汤,不失一草一木。偏偏妒贤嫉能的魏忠贤,又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魏忠贤起初想巴结孙承宗,没想到孙承宗不仅疏远他,还弹劾他。这魏忠贤怎肯善罢甘休?第一步,进谗言,杀了熊廷弼,将他的首级传遍边疆;第二步,诬陷孙承宗,说他兵权太重,将来有可能谋反。孙承宗写的很多奏章也大半被他束之高阁。